被遺忘的歷史女性

開齋節假期裡,攜帶家人到太平去遊逛。太平最負盛名的勝地,莫過於太平湖了。我們在這裡環湖漫步,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太平湖之美,直令人流連忘返。爾後,就去參觀一座名為“長春圃”的英式風格別墅。

長春圃別墅的歷史已超過百年,是太平當年少見的洋樓別墅之一,也是一座具有高度歷史價值的老別墅。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為革命奔走時期,曾經跟他的紅顏知己陳粹芬在此居住過。

陳粹芬住長春圃17年

根據史載,孫中山於1908年3月至1909年5月期間,在新加坡、馬來亞各州市和泰國曼谷逗留過,他和汪精衛等革命黨人曾到霹靂州宣傳革命思想及反清武裝起義時,就住在長春圃別墅,而當時追隨在旁的還有陳粹芬。中華民國創立之後,陳粹芬留在馬來亞,繼續住在長春圃別墅,前後約17年。

長春圃別墅前方有一塊告示牌寫著“孫中山和他的紅顏知己陳粹芬居留過的別墅”。後人對陳粹芬的認識,大概就是“孫總山的紅顏知己”而已,讀歷史時,也不知道有陳粹芬這一號人物,這可能受到傳統觀念的限制,加上她和孫中山並沒有正式的名分,因此她是一位被人遺忘的革命女性。

孫中山和原配盧慕貞結婚後,他仍然奔走宣揚革命,並於結婚7年後,在香港認識了陳粹芬,兩人志同道合,墜入愛河後,互相扶持奔走革命。陳粹芬是孫中山的護士,也是衛士,對革命貢獻很多,在革命期間,她保障了孫中山的安全。後來,孫家在修族譜時,肯定了她是孫中山的側室。

長春圃保留完整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在奔走革命期間出生入死,經歷頗多。如今通過長春圃別墅,我們進一步了解孫中山和陳粹芬刻骨銘心之戀,這都要感謝別墅主人在陳粹芬結束居住之後移居香港時,將別墅轉手給安東咖啡廠創始人程依妹,而程依妹又將這座別墅的長春圃下來,讓後人瞻仰。

長春圃別墅就在安東咖啡廠的旁邊,而安東咖啡廠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咖啡廠。來到這裡,除了買咖啡,就順便參觀長春圃別墅,多認識一位歷史人物,也回味一段有關革命的歷史故事。

我來到長春圃別墅,卻無法入內參觀,因為別墅正在維修中。希望長春圃別墅在完成修複之後,繼續保留當年的曆史原貌,並請專人把這段歷史故事完整呈現出來,把陳粹芬作為孫中山的紅顏知己的歷史地位提昇到中華民國革命英雄的應有地位。

太平有太平湖柔美的湖光山色,再加上這一段令人銷魂動容的歷史故事,那麼將更增添美麗的城市風貌。

2024年4月1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親師交流的一席話

學校一年一度的家協會員大會如期舉行,這是難得的親師交流機會,我如常在大會上進行匯報。

這些年來接觸了很多家長,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至深,而家長的管教方式更是決定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大關鍵。至於學校的老師們,在引導學生們學習方面,當然也負起最大的教學責任。只有通過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促使孩子度過中學成長時期。因此,家長和老師是合作夥伴,也是教育同盟。

中學需掌握學習基礎

家長既是家庭教育最重要負責人,老師更是學校教育的當然負責人,家庭教育的現象往往反映在校園內,老師們都要去面對,並從中找到教育學生的辦法,讓好的變得更好,讓不理想的恢復到應有的教育狀態。因此,校方在兩個方面必須作出努力,第一個是塑造學生的品格,而品格就表現的待人處事的態度。第二個就是學術,這是學生在中學時期必須要掌握的學習基礎。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老師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不可能被取代。

我從長期的觀察中看到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教育功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補合作的。老師必須關注家長的教育訴求,家長也要理解老師的教學用心,大家都環繞在教育孩子的重點上,家長要教育孩子尊敬師長,老師也要教導學生孝順父母,因此家長和老師的關係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關係就建立在諒解、合作的基礎上。

在家協大會上,我也對兩個方面作出強調。首先是我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是最根本的教育原則。中學時期的學生培養什麼好習慣?無非就是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而已,無論放在哪個年代,從來沒有改變過。

自主學習與閱讀

其次則強調校方反對中學生談戀愛的教育立場,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必須學會開拓社交,建立人際關係,並且認清自己的學習使命。而獨中的班級經營和聯課活動,就是幫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打開思想格局,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因此,校方從班級經營和聯課互動發展出各種教育措施,進而落實到各種教育活動上,讓學生從中去鍛煉和涵養出應有的品格。

當前獨中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促使每一個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要成為終身學習者,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的能力素養。因此,家長和老師各處於家庭和學校的位置,必須相互裡應外合,共同扶持,促使孩子們順利走過從少年邁向青年的過程,並培養出應有的能力素養。

作為中學校長,我對家長的期望就如上述,我堅信這是中學時期最根本的教育原則。

2024年4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關鍵

最近在報章上讀到有關我國華小的新聞,甚為百感交集,尤其是那些微型華小,好不容易招收到一兩個新生,竟成為一則新聞。

國外朋友在網上看到關於華小的新聞報導,問我華小的非華裔學生的人數比例是否已經達到15%。其實華小的非華裔學生人數比例年年都有上升之勢,以目前最新的統計,應該已經超過20%。

當然,各州的華小人數情況也不一致,就以吉打州為例,該州華小有逾28%非華裔學生,其中2所華小完全沒有華裔學生,且清一色是馬來學生。

非華裔學生逐增

以全國新生兒的種族比例來看,去年全國華裔新生嬰兒只有約4萬名,也呈現逐年下降之勢。估計6年後,全國華小的華裔學生應該不會達到24萬,而且這還沒扣掉那些不接受華小教育而準備進入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就讀的華裔學生。

如何看待華小學生人數逐年下降而非華裔學生卻逐年上升的問題,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也有不同的思考結果。

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鄉區人口向城市遷移,是很自然的趨勢,過去曾經是學生人數眾多的華小,如今變成了微型學校,這種案例比比皆是。

我是安順芭尾人,當年村裡的小學母校曾經人數逾千名,學校還分上下午班來上課,然而村裡的年輕人為了謀生,都往外尋找工作機會,這些出外謀生的年輕人,後來都在外鄉落地生根。這種情況反應在城市地區,則出現華小人數爆滿而供不應求情況。

各地華小的不平衡發展,有者人滿為患,有者生源稀缺,幸運的話,可以招收到非華裔學生,學校至少還能維持下去。

勿乖離創華小初衷

對於我們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來說,華小現今的發展已經創造了不同於其他源流學校的優勢,尤其正逢中國崛起的年代,華小為許多非華裔家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育選擇,這些家長不僅看到華小的辦學嚴謹,也看到華文價值對孩子未來的前途有更多的事業保障。

然而,華社中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作出提醒,縱然有再多的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進華小就讀,華小在遵行國家教育政策之外,也必須維護華校傳承華人文化的教育特徵,除了學習華語文,也要向學生灌輸華人文化的價值觀,言下之意,就是避免華小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順理成章乖離了華社當年創辦華小以傳承華人文化的教育初心。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科技發達時代,人們的思想也受到各種文化思想的刺激,華社在維護華小發展方面,肯定會面對新的時代考驗,在面對越來越高人數比例的非華裔學生,華小要成為華文教育的堡壘,就看要從什麼角度來看,才能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2024年4月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中學教育的最高境界

幾天前和一位同事在餐館吃早餐,偶遇隔桌一對老夫妻,正是同事當年的學生家長,一時言談甚歡。他們的孩子畢業多年,早已成家立業,在事業上也有一番成就。看到家長充滿欣慰的笑容,大家回味當年管教孩子的種種遭遇,如今都化為歡聲笑語,我登時感受到一股溫馨無比的親師情懷。

我的同事曾經是這對夫妻的孩子初中班導師,孩子在初中時期不知搞出了多少事情,令班導師和家長都頭痛不已,各種軟硬的管教方法都用上了,無論站在班導師或家長的立場來看,大家都百感交集。然而,對於關愛孩子的初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也不受孩子犯下各種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心靈衝擊而有所動搖。孩子就是在這樣的跌跌撞撞成長過程中升上高中,卻很可惜沒有堅持到高中畢業。

教育關鍵惟品格

我經常認為,中學時期是人生中最關鍵的人生成長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是他們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時期,他們的人格素養就在這短短的幾年間奠定了基礎。因此,除了掌握學科知識和活動技能之外,到底真正能夠引領孩子走向正常人生之路的教育關鍵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品格而已。

雖然上述家長的孩子並沒有完成中學教育,然而,孩子在離校之後仍然跟隨著父母親,雖然學校教育無法讓他順利走到高中畢業那一天,但在家長的呵護之下,終於走過了青澀的青少年成長歲月。像這樣的親師合作教育方式,對獨中的班導師們來說,並不罕見,而在多年後的一些學校活動場面中,往往會出現這些孩子的身影,他們都帶著自信回到母校探望老師。

一所學校的成就到底要如何評價?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看學校教育的附加價值有多高,而這教育附加價值,往往反映在孩子離開學校之後能否融入社會,並促成社會的良性發展。

教育重成人成材

在同事與家長的談話中,聽到家長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孩子頑皮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他經歷了各種管教之後,將來能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這句話是家長的肺腑之言,如果沒有真正管教過孩子,並嘗盡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又怎能說出這句充滿智慧的話呢?這句話聽在我和同事的耳裡,大家都會心一笑,這不就管教孩子最真實的經驗之談嗎?

因此,走在中學教育的路上,班導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重大的,無論孩子能否成才,都不能忽視培養品格的重要,因為這才是決定孩子未來命運的教育關鍵,也是中學教育最高境界的教育本色,而班導師就是家長之外的另一個貴人。

2024年3月26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華小教育適合全民

一位在野黨的國會議員在教育部長為部門進行總結報告時,打岔說了一句令舉國人民憤慨的話,她表示支持國小和淡小教導華語,因為她的孩子也就讀華小,但她認為多源流學校採用不同課程綱要和教學媒介語,例如科學是用華語和淡米爾語來教導,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用不同的語言,這讓她感到不安。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首先遭到教育部長的狠批,自然不在話下。

這位國會議員把孩子送進華小,卻又質疑華小教育,令人懷疑她的三觀是否出了問題?人們都很好奇她會發出這樣的言論,接下來她要如何面對她孩子的學校?是否就如一些網民說的,反正沒人強迫,不爽可讓孩子退學或轉校。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在野黨的立場,然而這樣的胡亂發言,不僅自曝其醜,也誠如教育部長所批駁的,這位國會議員對我國多源流教育的誤會竟然到了極其可怕的地步。

誤解多源流教育

從我懂事以來,就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在國家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之前,多源流教育早已形成,獨立建國後,多源流教育有國家憲法保障,這也為我國奠定了深厚的建國基礎。雖然各源流學校並存,教學語文不同,但是教學內容是一樣的,因此,各族人民生活在各自的社會圈子裡,大家還是可以彼此了解和互相尊重。

多少年來,在面對教育政策的衝擊之下,華社維護華文教育的決心並無稍微改變。姑且不論國際形勢的變遷,華社為了傳承華文教育,在維護華小教育方面,投注了非常多心血,一方面傳承華人文化,另一方面,也遵照國策,貫徹國民教育應有的理念,讓華小學生也跟其他族群的孩子一樣,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翁。

隨着時代的前進,華小的教育績效受到非華裔家長的關注和肯定,對華社而言,這是一種價值肯定。如今國際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全世界的人包括我國的馬來人,都把眼光集中到中國,要和中國人合作和往來,若有相當程度的中華文化底蘊則更好,而我國的華小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的教育優勢。

華校績效獲認同

華小憑着華社的意志力,堅持以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加上中庸溫和的親善作風,受到非華裔家長的青睞,當然也包括上述那位在野黨的國會議員。

也許政治人物為了個人的政治議程,可以昧着良心說一套做一套,如果上述國會議員對華小教育有所質疑,那不是華小教學內容的問題,而是政治隱議程的問題而已。政治人物可以不要臉,自然會有其他有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去教訓她,作為熱愛和平的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必須理解華小才是當前最適合全民的教育模式,華社亦與有榮焉。

2024年3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華文有被重視嗎?

最近的日子,看到一些令華社特別關注的數據,首先是去年華裔新生兒只有4萬名,且出生率逐年下降,這項課題在農曆新年期間被政客引爆。

農曆新年結束後,董總署理主席陳友信在一項公開場合中談起STPM華文科的問題,原來STPM淡米爾文科考生人數竟然比華文科多一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國印裔人口不到華裔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印裔社會鼓勵印裔學生報考淡米爾文科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

獨中不同於國際學校

根據了解,印裔社會有特別的基金會大力贊助和支持印裔學生報考淡米爾文科,甚至還提供書本、贊助費、和獎勵金,而且這些都是長期計劃性的協助。

談到這裡,腦海里閃過很多跟學生家長互動的畫面。其中有家長要為孩子報讀獨中,曾問我獨中的數理科是使用英文授課嗎?甚至還以為獨中的課程跟國際學校一樣。遇到這樣的家長,唯有耐心地跟他們講解,他們才搞懂華文獨中的存在意義。

環顧國內的大環境,越來越多非華裔學生進入華小就讀,根據統計,華小有將近21%的學生是非華裔,相信這個人數比率會逐年增加。

當然,華裔的出生率逐年下降,華小仍有非華裔學生加入,至少還可以保證華小繼續存在,只要華小的華文教育特徵保持不變,華小還是可以維持下去。

再看當前國際形勢,重新崛起後的中國成為全球矚目的中心點。我記得在二十幾年前,一位教育界老前輩跟我說過一句話,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將是一個強大國家,華文肯定有高度價值。如今回想這句話,說的一點兒都沒有錯。

報考華文人數少

根據統計顯示,STPM華文科的考生人數約300名,人數會減少當然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升讀中六的學生越來越少,很多華裔國中生若要升讀本地國立大學,都會首選大學預科班,不然就進入本地私立大學讀基礎班,接著升讀私立大學課程,這都是現實考量。另外,目前各大學的招生條件,並非所有科系都把華文科的分數作為選擇科系統計積分,也有很多學生以為只有中文系、教育系或語言系才會計算華文科的分數,因此也影響了選考華文的意願。

我們華社處在一個發展華文教育非常有利的年代,可是卻面對華文不被重視的尷尬局面,因此,華社需要繼續保持長期以來維護華文教育的憂患意識,而印裔社會大力支持報考淡米爾文科的做法,可以作為華社的借鑒。

2024年3月1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還原歷史真相

前幾天好友在手機群組裡分享一則視頻,關於我國華人公民權的殘酷真相,這則視頻的標題加上了“【揭秘】全馬華人必看”的文字,整句標題看起來相當聳動。如果這則視頻由沒有深交或一般喜歡刷手機分享資訊的普通朋友傳來,我大概不會去關注。

我的好友在歷史學養上具有高度水平,他會分享這則視頻,我樂意點擊瀏覽,映入眼簾的第一句話是“此視頻純粹從歷史和學術角度分享,並不涉及政治成分,亦不代表本台立場”,這是有涵養的學者之言,我很同意,畢竟所揭秘的內容相當敏感,必須謹言慎行。

號召華人申請公民權

談到華人申請公民權,人們都知道在國家獨立前夕,華社群眾的反應並不一致,因此才有了各華團召開公民權大會,以號召華社群眾響應。除了老一輩的人士之外,現今的人所知不多,從一些歷史片段中,知道族魂林連玉在我國獨立之前,大力推動和號召華社群眾向政府申請公民權。

對我國當代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國父在國家獨立之前,曾率團前往英國談判,現今網上還流傳一則令我國華社感到沉痛的軼事,據說一位華人政黨代表並沒有將華社爭取公民權的《1956年華社備忘錄》呈給英國當局,這位代表後來被華社罵為 “漢奸”。我也從網上看到另一則有關介紹華社漢奸的視頻,其中談到這位政黨代表時,也只是用 “據說”來表述,至於那疊華社備忘錄的文件,也只能說“很有可能被丟棄在倫敦的酒店房間裡”。

從上述揭秘視頻中,才知道原來號召華社的三位領導人,分別是劉伯群、曹堯輝和林連玉,其中劉伯群和曹堯輝都是當年中國國民黨人,他們和馬華公會當年的領導人並不咬弦,而所謂的《華社備忘錄》是劉伯群在聯盟政府的框架之外,發動華社群眾而製作的文件。

解祕歷史事實

根據揭秘視頻所言,英國殖民當局對於從中國南來的國民黨人深懷戒心,這應該是屬於國際政治的課題,個中奧妙,可以揣想而知。

上述華社備忘錄在英國國家檔案館尋獲,正好是澄清歷史真相的大好時機。我看了揭秘視頻的讀者回應,都給予好評,認為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可以讓國人明白歷史真相。

據我所知,英國國家檔案局解密了很多關於我國邁向建國時期的資料,希望我國歷史研究者能多接觸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並通過學術研究方式,解開更多歷史謎團,以還原歷史真相,這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2024年3月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母語教育官司落幕

轟動我國教育界的華淡小違憲官司,經歷了長達4年余的訴訟過程,在前幾天聯邦法院拒絕發出上訴准令給大馬伊斯蘭教育發展理事會和馬來作家聯盟之後,這場被譏為荒唐鬧劇的官司終於宣告落幕。

根據董總和教總的代表律師黃觥發表示,聯邦法院拒絕發出上訴准令之後,表示上訴方不能就此案再次提出上訴。他也進一步表示,日後其他非政府組織也不能以同樣的條款提出挑戰,因為法院已將此案裁決為“既判案”。

母語教學本就無違憲

對華社而言,這起無聊的官司已經走進歷史,華小和淡小使用華文和淡米爾文來進行教學,原本就沒有違憲,卻不幸被有心人士胡搞瞎弄。而聯邦法院拒發上訴准令,也為華社捎來大好消息,實在值得慶賀一番。今年拜天公的那一晚,我還燃放了特長鞭炮,以示慶賀。

從早期所了解的我國華文教育歷史,我就知道我國華教抗爭的理據,除了秉承《世界人權宣言》和《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的精神,就是華社基於傳承民族文化的決心。這麼多年來,華社敢向各種不合理教育政策進行抗辯,多少華教鬥士的故事,不僅在華社廣傳,也感動了不少國外人士。因此,馬來西亞華教的奮鬥與抗爭,已經成為廣受世人讚賞的教育壯舉。

當聯邦法院拒發上訴准令的消息傳出而成為報紙頭條新聞時,我立馬分享給香港的友人,畢竟這起事件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華文教育和淡米爾文教育作為我國母語教育的重要部分,並沒有走向像東南亞其他國家當年的下場,即在政治高壓下被連根拔起,這些時代悲劇和民族悲情也沒有複製到馬來西亞的教育版圖上。

接納跨族群交融是正道

如今面對國內一些思想格局狹隘的非政府組織不時的挑釁,他們企圖通過法律途徑來襲擊各民族的母語教育,然而在明鏡高懸的公堂上,他們抬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最終唯有自討無趣而已。

農曆新年剛剛結束,希望龍年帶來吉祥如意,我國各民族母語教育經歷了數十年的偏差政策的糾葛,也面對各種狹隘思想的衝擊,早已練就一身銅皮鐵骨,加上當前國際形勢已經改變,網絡科技也顛覆了傳統生活方式,各族人民唯有接納跨族群交融,讓國家文化在和平中締造精彩,才能打破思想僵局,這才是國之大幸!

2024年2月27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af%8d%e8%aa%9e%e6%95%99%e8%82%b2%e5%ae%98%e5%8f%b8%e8%90%bd%e5%b9%95

龍年如何行大運?

今年的農曆新年期間,華社最關切的話題之一,莫過於多生龍子龍女。

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所發布的2023年人口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我國華人在全國總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繼續下跌至22.6%。 這個課題並沒有引起華社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直到農曆新年期間,才有政治人物借機會在迎接龍年時做出呼籲,表示今年是龍年,根據過往的風俗習慣,龍年出生的孩子會比較多,希望提高華人的出生率。

出生率越來越低

若看我國總人口數量,比起往年,還是有所增長,只是有些種族的出生率越來越低,而華人尤其明顯。在一些發展條件比較優越的國家,都有人口出生率下跌的情況,而人口出生率下跌的國家,日本和韓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來,台灣也步上日本和韓國後塵。至於中國,也因為國情和文化的問題,這兩年來也出現出生率低於死亡率的現象。

國外的情況,我們管不著,對於自己國內的情況,或許真要如政治人物所呼籲的,華社應該要多加討論,即如何提高華人在全國總人口的比率。然而,這種討論並沒有形成一股風氣,但也有人戲言是否應該要在華社搞一場運動,提倡和鼓勵適婚男女應該要結婚生子。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報告顯示,我國華人去年新生兒只有四萬名,竟然不到全國總新生兒數量的10%。長此下去,對我國華人未來的各個領域的發展前景,或許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但也不好說。然而,每況愈下的數據總是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婚姻家庭觀念已變

幾十年來,我們都看出華人生育率正在逐年下降,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發展結果?我國華人從移民到公民,一直飽受各種偏差政策的對待,政治方面的偏差,有苦說不出,種族宗教的問題,不敢觸碰,教育資源失衡分配,只能在狹縫中去開拓生存空間。如今就算有人挺身而出,來個“催生”大法,但處在這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中,還要考慮衣食住行的負擔。今時已經不同往日,新一代青年男女的婚姻觀和過去又有所不同。加上社會形態和過往也不一樣了,從中生代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就可以看出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風貌,網絡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成功結合,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態度、居住環境和競爭空間等已經顛覆了過往的傳統,加上人口結構的逐步變化情況下,華社必須認清這是一個擺脫不掉的時代考驗,才能談如何行大運?

2024年2月2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9%be%8d%e5%b9%b4%e5%a6%82%e4%bd%95%e8%a1%8c%e5%a4%a7%e9%81%8b%ef%bc%9f

一張賀年片

迎接農曆新年的那段日子,年味越來越濃,那種感覺難以言喻。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不斷地提昇,對過新年的憧憬並不因為生活考驗而稍有改變。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互動方式,受到今時今日先進網絡科技的影響,賀年方式也起了變化,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新年前夕寄賀年片的傳統。

過往的年代,新年歌中也有唱到賀年片,其中膾炙人口的《一張賀年片》和《小小賀年片》,現今還能從網路上蒐尋到,聽了很能回味曾經流行賀年片的年代。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有寄賀年片給親朋戚友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已深藏在記憶中,若沒人提起,大概不會有人在意。如今偶然想起當年寄賀年片這一件事,仍然感到溫馨無比。

宋朝已有拜年貼

我們所熟知的賀年片,其實是超過千年曆史的中華民俗傳統,可為是富有古代遺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宮廷和官府中就有送“拜年帖”的風氣,到明朝時期,則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直到清朝,風氣持續盛行,且更勝前朝。

進入民國以後,發展成為賀年片。這項千年傳統不曾間斷,且隨着網路科技的發展,賀年片的形式也已轉化為電子賀卡。前幾天我的同事還向我提起當年,以前學校每年都會收到很多賀年片,她都張貼在展覽闆上,擺在校園明顯角落,以作為迎新春的佈置,頗能引人注目。

寄賀年片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社會關係脈絡,因此選購賀年片時,都會講究設計款式是否適合接收者。回想當年,人們都會在新年之前到書局去選購賀年片,花一點時間伏案為每一張賀年片寫上祝福語,接着裝入紅色封套,貼上郵票,然後投入郵局信箱,通過郵差把滿滿的祝福傳送給四面八方難以見到面的親朋戚友。

祝福心意沒改變

還記得那個年代,郵局還得專門處理賀年片的派送,人們郵寄的賀年片實在太多了,導致郵局來不及處理而未能及時將賀年片送到。然而,無論何時收到賀年片,接收者的心中都會激起一股暖流。

農曆新年是全球規模最為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隨着時代的變遷,以賀年片拜年的方式也改變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各種方便,也改變了生活節奏,但千年以來在佳節期間對他人的祝福心意並沒有稍微改變。

2024年2月1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4%b8%80%e5%bc%b5%e8%b3%80%e5%b9%b4%e7%89%87

請唱好新年歌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有人評論黃某的新年歌,聽完評論,再去網搜這首歌,認真聽了一遍,感嘆為什麼他會把新年歌唱成這樣?

想到最近學校裡每天都有學生通過廣播系統點歌寄意,寧可重複聆聽那些千篇一律祈求美好且充滿正能量的新年歌,我也不願意讓黃某這首備受爭議的新年歌進入校園。於是下了一道禁令,以免玷污神聖學府。

慶祝農曆新年是華人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慶,也是我國華人身份認同的最基本要素。我國華人的祖輩來自中國,所繁衍的下一代,都已成為我國公民,而中華文化卻繼續傳承,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本地新年歌具特色

如果深入探討,我國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愛聽新年歌,其實源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在農曆新年期間所聽到的新年歌,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國華人數十年來也大量創作具有華人文化特色的新年歌,人們都百聽不厭。

談到慶祝農曆新年的文化意義,也無需在此贅述,但人們總該明白一個道理,過新年無非是要送舊迎新,總結過去的生活經驗,展望新的一年裡繼續追求美好願景,這是每一個華人家庭對孩子的生活教育,也是文化教育。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每個人明白儘管在生活上面對各種考驗,但總要以正念戰勝一切,才能邁向美好。

聽了黃某的新年歌,很好奇為什麼好好一首新年歌,偏要把反華意識融入其中?歌詞盡是映射當前的中國政治情況,甚至還嘲諷中國領導人。作曲人的音樂才華固然毋庸置疑,但歌詞內容竟是令人不堪,尤其正值新年前夕,對很多人來說,聽後嗤之以鼻而已。

非禮勿聽

我們要過一個好年,必須要有傳承中華文化的正念,填詞作曲的人,他們看待世事固然有自己的觀點,在民主社會中,我們只能尊重他的個人選擇,畢竟最終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就由當事者去面對世人的眼光。我們也知道在全球華人世界中,批評中國政治的人肯定不少,然而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又何必自討沒趣呢?

我想起《論語》中有一段文字記載顏淵向孔子請教如何行仁,孔子告訴顏淵行仁的要領之後,顏淵又問如何實踐。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於新年期間如何看待那些莫名其妙的新年歌,孔子這番話大概是最好的答覆。

2024年2月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8%ab%8b%e5%94%b1%e5%a5%bd%e6%96%b0%e5%b9%b4%e6%ad%8c

大馬年味最濃

農曆新年越來越靠近了,年味也越來越濃。首先讓人感受到濃烈氛圍的,就是聽到新年賀歲歌曲,在購物商場裡,越來越多人趕辦年貨。

我從學校的校園廣播聽到學生點歌寄意,都是耳熟能詳的新年賀歲歌曲,校方也正在籌備迎新春活動。打開電郵,收到各友校傳來的電子賀年卡,還有文教團體都來邀請學生參加揮春比賽。

賀歲歌曲推陳出新

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為張羅迎接農曆新年而忙碌,尤其吃到一口年餅,無論這一年的日子過得如何,心中總有千般滋味,隨著那一口熟悉又傳統的年餅味道,找到了迎接新年的憧憬和動力。

我的夫人特別愛聽新年賀歲歌曲,認為賀歲歌曲最好聽,且充滿正能量,無非是激勵人心努力向上向善。這些歌曲聽了幾十年,同樣一首歌經過不同年代的歌唱者,還是好聽。加上這些年來,我國本土創作的新年賀歲歌曲推陳出新,年年都有新歌,很有共鳴作用。

對於歡度農曆新年,當然還有很多傳統習俗仍然保留在我們的節慶之中,我們也已習慣如此過年。然而,這樣的過年方式,也給許多外國外人感到驚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人士。我在前幾天接待了一群來自中國汕頭的賓客,從他們所體驗到的,加上我的講解,他們深刻感受到原來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竟能完整保存下來。

上述中國人的觀感並非誇大之言,我也一直認為我國華社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是真正做到完整保存的情況。關於這個現象,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我認為這跟華人先民離鄉背井,來到南洋艱苦奮鬥有關,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本,在面對各種現實磨難的情況下,堅持發展教育以傳承文化。

保留傳統文化底蘊

中華傳統儒釋道合一的思想原本就融入我們的生活,並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儘管馬來西亞有特殊的地方環境,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民俗信仰、華文教育、節慶活動等獲得了傳承,我國華人把中華文化塑造得更有特色,既保有傳統的文化底蘊,也具有赤道國土多元種族的文化融合。

當中國的朋友讚揚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成就時,我們更要感恩當年從中國南來的先輩所付出的一切代價,我們沒有被同化,反而完整繼承華人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在這裡發揚光大。

2024年1月3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5%a4%a7%e9%a6%ac%e5%b9%b4%e5%91%b3%e6%9c%80%e6%bf%83

有思想高度才能看得更遠

這十多年來,我國政治局勢經歷了多番變化,過去沒有想過會改朝換代,我們在短短數年間,竟然看到不同政治集團的起起落落,加上網絡科技發達,各種資訊滿天飛,令人目不暇給,身在教育界,我特別關注國家的教育發展走向,尤其本身是獨中教育工作者,對國家教育政策存有許多意見。

遠得不說,就談談最近這幾年不同的教育部長所發布的指示,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希盟時代的教育部長,有過中小學生穿黑鞋的規定,他的理由固然有理,但無法令人信服。因此,在各獨中的校園裡,基本上都是以白鞋為主,我的學校就是如此,兩千多名學生都穿白鞋,每當在校園行走,或是舉行集會,滿眼盡是協調的校園景觀。

教學生面對危機

前陣子檳州雙溪賴濾水廠進行更換閥門工程,檳州供水機構採取計劃性斷水措施,為期一至三天,教育部允許學生居家上網課,檳州教育局竟然強制所有政府中小學必須遵照執行。然而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網課所帶來的衝擊,令家長和教師都感到無奈,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並不理想。全國學校至今還在為疫情期間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窘境收拾殘局。缺水那幾天,如果讓師生回到校園,學習如何面對生活危機,不是更好嗎?

前幾天教育部長還宣布從新學年開始,學生可以兩天穿校服、兩天穿運動服、一天穿活動服,理由是天氣熱,調整穿校服的規定,可以讓學生更舒適。新聞報導一出,就引來各種反響,甚至有政客也借題發揮,為校服供應商叫屈,和幾年前換黑鞋的情況一樣。

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

我想到中國春秋時期的傑出政治家管仲,他的著作《管子·權修》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就是後來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原來出處。意思是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我們的國家要如何培養人才?教育部長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掌舵人,必須領導他的團隊去關心和了解當今國民教育處在什麼環境,尤其我國人才外流的問題,都跟國家教育政策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深入探討,怎麼還有閒情去理會校服的穿着和鞋子的顏色呢?請多花一點時間去檢討為何我國許多優秀人才外流跟教育政策的關係,也請多思考如何為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真正的教育平等。

管仲的那一番話,西方也有相同的表達,就是“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可見教育真諦,東西方皆然。我只相信一個硬道理,即有思想高度才能看得更遠。

2024年1月2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c%89%e6%80%9d%e6%83%b3%e9%ab%98%e5%ba%a6%e6%89%8d%e8%83%bd%e7%9c%8b%e5%be%97%e6%9b%b4%e9%81%a0

放緩籍貫方言的消亡

上星期發文對馬大中文系舉辦全國第一屆漢語方言講故事比賽給予極大的肯定,並認為這是一項壯舉。比賽圓滿結束後,我從網路媒體和電視新聞看到了相關的報導,相信已引起我國華社的關注。

關於傳承方言的問題,確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設法保留瀕危語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全球至今仍有7000餘種活躍語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語言面臨生存危機,因為使用者逐漸減少,有者甚至瀕臨滅絕。這是不爭事實,許多語言學家都在努力搶救,設法將瀕危的語言保留下來,以放緩消亡的速度,或許這些瀕危語言已經沒有實用價值,但至少還有學術研究價值。

馬大中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拿督黃子堅也表示當前華社各籍貫方言面對的困境,方言走向式微已不可逆轉,但對於保留華裔身份認同,仍然具有深重的意義。

在電視上看到上述比賽獲獎學生的訪談,他們也談到一個重點,那就是許多華人家庭重視華語和英語,家長不再用方言和孩子交談了。很多家長不使用自己的籍貫方言,加上當前英文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語文,為了孩子的教育前途,用方言和孩子溝通似乎是不切實際的語言行為。

原本講好華語和方言分別是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責任,不應該有所衝突,但經過長期的教育打壓,到了今天,卻成為一個必須反思和反省的嚴肅課題。我們生活在一片多元種族文化的土地上,在憲法的保障下,各族人民都有權利學習和傳承本身語言,那傳承方言的責任到底要由誰來承擔呢?

前兩天我出席一所華小的校慶晚宴,該校在宴會上安排了開場表演,學生合唱團演唱了方言民謠《天烏烏》和《月光光》,那清純的童音,把兩首曲子演繹得非常好,曲罷獲得滿堂掌聲。

鼓勵多講方言

這樣的演出,換在那個強力推廣華語的年代,是不可思議的,但今天也看出很多學校都鬆綁了,讓孩子有機會用鄉音唱出具有文化底蘊的民謠,這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另一個新起點,值得鼓勵和提倡。

華社的中生代經歷過語言打壓的年代,如今都成為華社的中堅分子,如果能把傳承中華文化的思想格局擴大到推廣籍貫方言,那麼在堅定我國華裔的身份認同上,就多了一個堅強的理由。

2024年1月1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4%be%e7%b7%a9%e7%b1%8d%e8%b2%ab%e6%96%b9%e8%a8%80%e7%9a%84%e6%b6%88%e4%ba%a1

是時候推動方言演講比賽了

假期裡接到一則消息,令我興奮不已,校內2名學生代表學校參加馬大中文系主辦的第一屆漢語方言演講比賽,雙雙皆入圍,準備在數日後赴馬大參加決賽。

談到方言,很多人或許都會有所感嘆,因為現在很多華裔子弟已經無法掌握方言了,這都要“歸功”於幾十年來成功推行的講華語運動,如今各籍貫方言族群的新生代還能夠以自己的方言作為母語的,已經少之又少,大家都習慣講華語了。

當年禁方言講華語

回想在學校假期之前,上述參賽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說起已經報名參加方言演講比賽,我力表支持,難得有學生敢接受這項挑戰。我請那位學生在我面前試講一遍,他講的是潮州方言,而我這個福建人,只會講福建話,當然無法給予指導。為了尋求對潮州方言有研究的專業人士來幫忙,我聯絡了韓江公會,幸好找到一位專人來指導。

回想過去的青少年成長歲月,我這一代人見證了推廣華語的整個過程。那個時代為了貫徹講華語運動,講華語成為中小學生必須接受的文化命令。

很多跟我同一個成長年代的朋友,都曾遭遇過在校園裡講方言被校方處分的經歷。講方言成為違反校規的偏差行為,在各種懲罰手段之下,經歷了多少年,這項語文政策算是成功了。然而,各籍貫方言族群的新生代,已經無法再以方言跟父母和祖輩溝通了,這個嚴重後果比起當年被校方處分和被老師訓斥還要慘重!

就以我為例,我當然還能夠以福建話和父母、親朋戚友交談,轉個身,跟同事、學生就以華語溝通,然而我的孩子就沒有這個能力。這一代的孩子,處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中,難免會接觸到各種方言,他們或許聽懂,有者未必懂,但要像我這一代人能以流利方言交談的,已不多見了。

如今馬大中文系舉辦全國第一屆漢語方言演講比賽,對象是中學生,這是一項令人讚賞的文化壯舉,必須受到華社的高度肯定。通過這項演講比賽,希望能夠把推廣方言的風氣帶進校園,讓曾經把方言連根拔起的校園負起傳承籍貫族群文化的責任。

講華語也要講方言

當年規定“只講華語,不講方言”,應轉變為“多講華語,也講方言”。這項教育責任如果能夠受到華社各地緣性鄉團組織的高度重視,把推廣籍貫方言作為傳承籍貫族群文化的重要項目之一,讓鄉團組織和學校單位進行合作,逐步把推廣方言的文化氛圍營造出來,我相信各籍貫方言經過一場“浩劫”後,還有望能保留住籍貫族群方言的火種,但路漫漫其修遠,需要重新出發。

2024年1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8%af%e6%99%82%e5%80%99%e6%8e%a8%e5%8b%95%e6%96%b9%e8%a8%80%e6%bc%94%e8%ac%9b%e6%af%94%e8%b3%bd%e4%ba%86

疫後時期的教育重建

疫情時期的各種生活困擾都已成為過去,現今雖然仍有人確診,但並沒有造成社會不安,一切生活如常,就如疫情之前的情況。然而,有些事情好像回不到從前,尤其教育方面,現今的中小學教育正面臨教育重建的關鍵時刻。

我說教育重建,或許語氣過重了,但對於處在教學最前線的老師們來說,可說是感同身受。我們國家應該是世界上因疫情而居家學習最久的國家,後來導致學期滯後而出現跨年學期的情況,新學年要到3月份才能開始,和過去的1月開始新學年不一樣。所幸獨中在疫情期間嚴抓教學進度,全國獨中高初中統考在重重的疫情管制壓力下,堅持如期舉行,這也促使全國獨中都保持過去的傳統,新學年照舊從1月開始。這幾年裡,教育部逐步調整全國學校作息,估計要到2027年才能完全恢復1月進入新學年的傳統。

改變學生態度

至於在校園裡,教學壓力在於如何讓學生回到疫情之前的學習狀態,各校都希望能夠把學生的學習態度扭轉過來,進而把程度提升起來。國民中小學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從這幾年一些家長要把孩子從國民中學轉到獨中來就讀,可以約略了解其情況。

至於獨中,情況比較好,因為疫情期間,60余所獨中和董總都保持密切聯繫,各校之間經常互相觀摩,在加強網課管理和推動線上校園活動方面,都有很不錯的表現。這也是獨中可以爭取到許多華小家長信心的關鍵因素。然而,獨中當前的教育改革,遇到了疫後時期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更鮮明的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的重點應該擺在哪裡?我認為教育畢竟要回到根本的原則,必須從培養好習慣做起。中國現代著名教育葉聖陶就曾說過:“教育就是要培養好習慣。”

我是中學校長,針對中學生的教育問題,堅決認為中學生必須在中學六年之中把好習慣培養起來。人們或許會問中學生應該培養哪些好習慣?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那就培養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中學時期,學生從脫離童年到進入少年時期,直到高中畢業,已經是可以參加選舉投票的青年了。倘如在中學時期無法培養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中學生涯算是虛度了,這是人生中最深重的遺憾!

素養教育不可或缺

寫這篇文章時,正是2023年的最後一天,回想這幾年在疫情中面對多少教育工作考驗,也見證了這個時代的巨大轉折,教育工作如何在疫後時期重新出發,我認為必須要有教育重建的思想高度,然而教育規律離不開最根本的原則,那就是培養好習慣,而這個好習慣,正是當前全球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新的一年裡,願全國教育工作者從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作為教育重建的起點,讓教育力量改變這個世界。

2024年1月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96%ab%e5%be%8c%e6%99%82%e6%9c%9f%e7%9a%84%e6%95%99%e8%82%b2%e9%87%8d%e5%bb%ba

留級也是教育

學年結束之前,總要面對學生留級的問題。是的,升留級是獨中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每到年底,總有家長來學校為孩子申訴,希望校方能夠“網開一面”,讓孩子升級。

遇到這種情況,總是要花一點兒時間跟家長分析,除非能夠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否則我都希望家長理解校方的用心良苦,鼓勵孩子在下一學年“重讀”。雖然看起來很無奈,但我認為還是要為這樣的教育制度尋求積極的教育意義。

改變學生學習心態

人世間的事理總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就看要如何去把握,並從中找到積極的出發點。

獨中在處理升留級的問題上,曾經有過專門的探討,最終還是認為它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但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落實這項制度,最終目標當然是要減少留級的現象,而且要減少到合理的水平。雖然各校在幫助學生避免留級方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可以看出,衡量升留級的關鍵畢竟在於學生的學習心態而已。

獨中是華社的民辦學校,除了傳承華文教育的神聖使命之外,也負起教育國民的責任,它不是義務教育,但比義務教育更加鮮明扮演義務教育的角色。

然而,為了提升學生的教育素質,獨中在處理學術成績方面,仍然堅持最後的底線,以確保學生在中學時期能夠掌握基本的學術能力,畢竟這是決定學生將來升學的基礎關鍵。更甚者,校方重視中學畢業的學校傳統,除了品格之外,學生的學術成績必須達到所規定的標準,才准予畢業。因此,獨中生給人的印象就是學術能力較強,在學期間,除了學會各種活動技能,最明顯的是擁有基本的學術能力。

培養學生抗挫能力

我向前來申訴的家長表示獨中處在特殊的歷史時空下,堅持做好教育華裔子弟的工作,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教育行為,校方希望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學生順利升級,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負責任的心態。學生若因留級而培養出抗挫能力,這份學習精神更是可貴。從校方的立場來看,學校裡的各項教育行為都環繞在協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因此家長必須鼎力支持。

我深信只要學生的學習心態建立起來,就有了好的行為態度,接着才有提高學業表現的程度,態度和程度是連帶關係,學生留級表面上似乎慢了一年,若從中汲取教訓,找到了學習動力,那一輩子就受用無窮。留級制度或許會讓學生流失,但這不是最後的結果,只要把解決問題的焦點鎖定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留級就不再是學生的噩夢,反而是一股推動力。

2023年12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95%99%e7%b4%9a%e4%b9%9f%e6%98%af%e6%95%99%e8%82%b2

文言文教學的意義

台灣一名中學語文老師發表批判台灣教育改革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震撼了台灣輿論界,也令許多台灣語文老師感同身受。

在我的手機其中一個群組裡,也有人在議論,但欣慰的是,作為留台人,大家都保持冷靜的態度,畢竟沒有比關心馬來西亞教育來得更重要。至於台灣的社會議題,反映了當地的客觀現象,未來台灣的任何動向,尤其在政治方面,難免會牽動海外華人世界的心,也是自然之事。

文言文乃思想精髓

對於那位台灣老師批判台灣教育部現行的“108課綱”,其中提到中學文言文的篇數刪減到只剩下15篇,而且所刪除的竟然都是經典名篇,其中包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直讓語文老師痛心不已!

我對台灣的其他社會議題了解不多,但對於語文教材,倒是非常留意。我在30幾年前負笈台灣師大攻讀國文學系(中文系),對文言文教學有所掌握,也發現當年在中學時期所讀過的文言文,所有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台灣同學也同樣讀過,尤其那些關於品德涵養、人格建立和生命覺知的經典文言文名篇。

我非常贊同這位台灣老師的觀點:國文(華文)教學最核心的意義,就是要從傳統精緻文化的學習中,建立文化主體性的覺知,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學習處理並跨越現實的挫折,拓寬生命的視野。回想過去從中學到大學時期所學習過的文言文,它們不僅僅是語文材料,也是文化教材,可見華文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教導如何掌握語文,更重要的是從文言文教學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所在。

看到這名勇氣可嘉的台灣老師發表正義凜然的批判言論,我肅然起敬。然而,我更關心的是我國的中學文言文教學,絕對不能走向台灣那種發展模式,我們通過華文教學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決心必須貫徹下去,尤其作為我國華文教育運動核心部分的華文獨中,在處理華文課的文言文選編時,必須把文化主體性覺知、生命意義、面對人生挫折和開拓生命視野的哲思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語文不能只有工具價值

縱觀全球華人世界,文革之後的中國,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曾遭到破壞,台灣在兩蔣時期曾號稱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基地,如今已不在乎中華傳統文化盟主的地位了。在海外地區的華文教育,只有我國最完整,仍然沒有放棄民族文化記憶。

對現在的學生而言,文言文教學並不討好,但在獨中的華文教學中,它占據重要的地位。在華文課教學中,如果失去了文言文,就等於失去了靈魂,華文若只剩下工具語文的價值,那肯定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恥辱。

2023年12月1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6%87%e8%a8%80%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6%84%8f%e7%be%a9

2023年日新独立中学毕业刊献词

王楨文校长

在花漾荏苒的光阴中,毕业生们出版了高三毕业班的毕业刊《花漾荏苒》。这六年的求学历程就像一朵花,在时间的雨露滋润下,绽放出美丽的花瓣。今天,我们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永久地定格在文字和画面之间,成为毕业生们追忆过去,展望未来的珍贵见证。我代表全体师长,谨此献上最真挚的祝福和诚挚的期望。

在这段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中,汇集了无数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有你们敬爱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有家长们的坚定陪伴,有你们的刻苦努力,最终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毕业的时刻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你们即将告别校园,踏入更广阔的世界,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向着人生的远方前进。

“花漾荏苒”,这个主题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就如同花朵在荏苒的时光中绽放光彩,你们在成长的旅途中也以自己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学六年,只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个起点。你们在这段旅程中,汲取了知识的甘露,陶冶了品德的芬芳,交上了一生的挚友,磨炼了终身的意志。然而,这仅仅是铺就通往更高巅峰的脚下石。未来,需要你们坚定信念,持续努力,勇攀知识的高峰,拓展更广阔的智慧领域,品味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毕竟,求知无止境,唯有不懈追求,方能不断超越。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疫情后的时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未来带来无限可能,而你们是站在这个变革的前沿。面对机遇和挑战,你们需要有着更加坚定的学习心态。要保持渴望知识的心情,以扎实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你们:愿你们的人生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愿你们的梦想在未来的道路上闪耀光芒。无论前方风景如何,都请牢记青春的美好,勇敢前行,不断探索,书写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

我永远祝福亲爱的毕业生们!愿你们的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

進入年底,學校既定的各項活動如常進行,雖然期末考試早已結束,距離學校年尾假期還有一小段日子,但是校園里還是充滿活力,將一直維持到放假前一天,才正式結束這一個學年。

談到校園活動,這是學生最喜歡的校園生活。一般上,除了學校假期,校園里的生活,總是在動與靜的協調之中。日常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課堂里裏的師生互動,除了灌輸學科知識之外,也是教書育人最根本的教育所在。

教育出現顛覆性變化

然而,教育在各種科技和思潮的沖擊下,不知不覺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因此,學校里單靠老師在課堂裏的授課,這還不夠,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了,教科書里的知識永遠落後於實際的現實情況。因此,學校要如何面對社會變遷對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呢?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教育界都在探討學校課程改革的課題,對於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教育要如何培養人才?各國的教育論壇都有很多的討論。遠的不說,國內的獨中教育界也在這個課題上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我們就從這200多年來的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工業革命,每一個階段對學校教育都有不同的時代要求。簡單來說,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工業革命1.0時期,教育強調基本讀寫和數學技能。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進入工業革命2.0時期,教育強調標準化,以培養適應工廠化生產需要的技術工人。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工業革命3.0時期,教育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創新和溝通能力的培養。

如今隨着網絡科技完全成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算是進入工業革命4.0時期,教育強調終身學習,以及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和經濟環境。因此,當今的教育發展趨勢,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創造力、團隊合作和適應變化能力等,這就是所謂的“素養”。

思考如何適應社會變遷

雖然國內各源流教育製度面對各種挑戰,但教育工作者還是可以去思考,如何把學校課堂發展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大課堂,包括通過結合不同學科的力量,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把學生帶出傳統課堂,走進社會角落去觀察和體驗,同時也把社會資源帶進校園,讓學生能夠了解社會變遷的情況。

學校原本就要做好課堂教學,在脫離疫情後的新時代,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憑着網絡科技自由交流且互相影響,如今有了一個默契,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從學校教育中培養出應有的素養和能力,那麼才能在新時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2023年12月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a4%be%e6%9c%83%e5%b0%b1%e6%98%af%e4%b8%80%e5%80%8b%e5%a4%a7%e8%aa%b2%e5%a0%82

愛與榜樣而已

進入年底,學校班導師總結工作經驗,以向同事們分享。這一次是由初三和高三的班導師向大家匯報3年來的帶班心得。聆聽老師們的匯報,心底裡激起了很多想法,稍微整理一下,讓大家更加了解獨中的獨特校園文化。

獨中向來重視班級經營,這是影響辦學成效其中一個最關鍵因素,班導師是整個教育團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是帶領學生走向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更是生命中的貴人。關於班導師的教書育人,我曾在多次的場合中與教育同道分享過我的看法。

我接見過不少來自國民中學的家長和孩子,家長們希望能將孩子從國民中學轉到獨中就讀,我認真跟他們會談,從中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尤其在班級經營這一方面,就明顯看出兩個中學教育系統的區別。

豎立班風再擴大成校風

當我聆聽了本校班導師的匯報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有比較,就有分別”。獨中生真的太幸福了,因為他們在校園中和老師的情誼,還有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自然融洽的,這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班導師而言,班級經營是提升教育能力的考驗,除了課堂教學之外,他們必須關注學生的成長情況,尤其中學時期是青少年成長的狂飆時期,除了家庭教育,學生更需要學校教育來引導他們邁向成長,一旦錯過了這個人生黃金成長時期,就回不來了。

因此,班導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校方在辦學上必須強調的教育使命。我認為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在班導師的經營之下,班風豎立起來了,就會擴大形成校風。我參加歷屆校友慶祝畢業20周年活動,可以感受到班導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或高中那三年的相處,從課堂教學到校園生活陪伴,看出班導師的重大影響作用。

班導師影響大

班導師們在分享匯報中為本身三年的帶班經驗作出總結,雖然大家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提出一個共同觀點,班導師要做好帶班工作,心中必須有愛,並在行為上成為學生的榜樣,再加上樂意陪伴學生,讓彼此的心靈更接近,就能找到推動教書育人的支持力量。

教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程,它影響不只一代人,古人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言不虛,班導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就是百年樹人的教育風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行為畢竟是生命影響生命,只要心中有愛,就會珍惜學生,並成為學生的榜樣,才能找到幸福感。

2023年11月2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84%9b%e8%88%87%e6%a6%9c%e6%a8%a3%e8%80%8c%e5%b7%b2

请停止激进种族言论

最近的日子令人感到厌恶的事情,莫过于某位政坛老者经常发表激进种族言论,我相信华社和印度人社会早已厌恶到极点,那种说不出的厌恶感,简直无以复加。

我是一名热爱马来西亚的教育工作者,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孩子,各族人民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翁。各族人民的先人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不同的地区,在这片国土上,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很多代了,我们互相依赖,只为了要维持一个国家。因此,从过去的历史年代直到今天,我们都完全接受这是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家,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被华社誉为“族魂”的林连玉先生,也被印度人社会誉为“我国母语教育之父”,在他遗留下来的许多掷地有声的言论中,其中有一句话出现在1954年10月18日《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中,“我们华人成为马来亚国的国民,是以尽义务、效忠诚为条件,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的。”

这句话放诸我国各族人民社会皆准,各族人民在宪法的保障之下,凭着自由与人权的原则,以和平的方式在这个国家传承自己的族群文化,也从各自的文化信仰中找出文化共识和普世价值来共同维护多元种族文化国家应有的共存共荣精神。千万不要用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化政策来伤害我国人民长久以来所维护的马来西亚文明,我们何尝不知道上述那几个国家为了要施行同化政策,不惜通过残酷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来逞凶,然而我们不可能在这个年代继续包容这种恶行。

虽然激进种族言论不会获得我国统治者和政府的支持,但政客有意无意散播可怕的激进言论,必然会对大众产生不良的影响,万一哪天国家发生不可预测的危机,不排除有人会操弄种族情绪,那国家就大不幸了,不可不慎!

想到那位经常玩弄激进种族言论的老者,无言以对,只能援引《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的一句话来回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句话是我在高中时期从华文课本学来的,非常适合送给这位老者。

2023年11月2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教育強國家才強

快到年底,這段時間有些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家長開始發愁了,因為面對孩子在學校無法順利學習的種種問題,有者決定讓孩子轉學到華文獨中就讀。我最近就接聽不少家長的電話,然後約見他們,聽他們述說要為孩子轉校的原因,一般上我都酌情處理,為這些孩子準備插班考試,然後根據考試表現來決定申請結果。

在獨中掌校多年,每年接見不少來自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家長,他們的孩子都是從華小畢業升上中學,基於各種理由,並沒有選擇獨中。畢竟國民中學是國家為各族人民子弟提供的中學教育管道,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因此我國華小畢業生進入國民中學就讀的,仍然是占多數。

轉校理由千百種

這些來見我的家長,他們給我的轉校理由,無非就是孩子無法以馬來文學習、遭受同學霸凌、教師的教學態度等等,更嚴重的是無法融入校園文化。每當聽到不同的家長跟我談起這些千篇一律的原因時,我知道這都是事實,心中的感觸頗為沉重。

孩子成人成才是父母心中最美好的願望,然而,我接觸過不少負面案例,很為這些孩子感到不值。曾幾何時,他們在華小就讀時期,受到華小老師嚴謹的管教,並奠定初步的學習基礎。當小學畢業升上中學後,他們走向不同的教育道路,有的進入了獨中,延續華文教育,有的則進入國民中學,這些國民中學也包括國民型中學,他們必須要面對轉換語文的挑戰,有些就進入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或國際學校,而家長必須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

中學是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能夠順利在中學時期完成學業的孩子,我們不會去討論他們的問題,然而對於那些融不進國民中學教育系統的華裔中學生,他們的成長經驗是痛苦的,而他們的痛苦也成為家長的憂患。

國家強大關鍵在教育

我認真跟每一位家長約談,得到兩個感悟,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因為一旦錯過了升上理想中學的機會,那就影響孩子的人生格局。另一個則給學校辦學者帶來警惕,那就是辦教育不是搞應酬,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會拿孩子的教育前途來應酬,學校必須提供良好的教育給孩子,讓孩子在中學六年中按照校方的教育方式走向成人成才之路。

從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來獨中申請插班的情況來看,家長的憂患,孩子的無奈,讓我陷入了沉思。一個國家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而已。因此,教育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國家才強。

2023年11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5%99%e8%82%b2%e5%bc%b7%e5%9c%8b%e5%ae%b6%e6%89%8d%e5%bc%b7

為何不搶人才?

這幾天正在舉行全國獨中統考,作為獨中教育工作者,我衷心祝福全體考生考獲佳績,尤其參加高中統考的考生們,將來要申請讀大學,就一帆風順了。

這幾年來,我在統考之前推薦過學生申請中國和台灣地區的頂尖大學,學生們都認真備妥各項申請資料,包括撰寫自傳、讀書計劃,以及附上各種在校學習記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新加坡和台灣地區等頂尖大學的招生情況,為了爭取優秀學生,大學可以通過獨中校方推薦優秀學生,以錄取進入該國頂尖大學就讀。因此,有些學生憑着高中三年的優秀成績,由校方進行面試,再推薦給大學進行最後階段審核或面試。有些則憑着優秀的高中統考成績得到校方推薦而被錄取。

獨中生獲頂尖大學錄取

總之,我們看到這些教育先進國家或地區都非常重視獨中生。根據多年來觀察,獨中生能夠通過學校推薦且又能獲得頂尖大學錄取,證明獨中教育受到認可。當然,這還不包括國內其他著名的私立大學,各大學都竭盡所能為獨中生提供升學管道。

回到現實,我們都知道獨中生無法進入我國國立大學的根本原因,而政客經常拿承認統考文憑來消遣華社,企圖博取政治利益,這麼多年下來,華社已經麻木了,董教總也已經提醒過政客們不要再拿承認統考文憑來消遣華社。雖然現今偶有政客會提到承認統考之事,但無法激起華社一絲的興奮感。

憑着董總和獨中這麼多年的堅持發展,獨中統考文憑早已受到各國大學的認可,獨中生也憑着在校成績和統考文憑實現升學理想,加上這些年來各國爭相吸納人才,能夠進入國外頂尖大學就讀的獨中生,他們的人生前景是美好的。至於楚材晉用,就見仁見智了。

跟全世界搶人才

為什麼我國的國立大學沒有關注每年一大批優秀的獨中生被國外頂尖大學吸納過去呢?這些吸納獨中優秀生的國外頂尖大學,不需要敲鑼打鼓講什麼承認統考,他們接受獨中校方的推薦,經過大學嚴謹的學術審核,就可以讓學生一圓就讀頂尖大學之夢。那麼,我國的馬大、理大、工大等 名大學為什麼就不能學一學國外大學的做法呢?你們可以不提承認統考,但還是可以大講爭取優秀生,要跟全世界的頂尖大學一起搶人才啊!

我記得有一年去怡保參加台灣大學的招生說明會,該大學的代表說了一句令人震撼的話,“如果你想去哈佛大學或牛津大學,不如來台大”,看吧!人家就是這樣的氣魄。我多麼期待馬大的校長也可以喊出“如果獨中生想去中國的清華北大,不如來馬大”,敢嗎?

2023年11月7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82%ba%e4%bd%95%e4%b8%8d%e6%90%b6%e4%ba%ba%e6%89%8d%ef%bc%9f

誤人子弟慎莫為

這幾天很多人對教育部要在中小學推行“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感到震驚,批評之聲更是不絕於耳,偏偏在團結周活動未正式啟動之前,某所國民學校師生提前上演持玩具鎗進入校園,大搞角色扮演(cosplay)的鬧劇,令人噴飯之餘,也讓國人思考我們到底要如何正確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巴以衝突事件?

更早之前,我在學校集會上向師生談起巴以衝突事件。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跟師生談這起事件,必須要深思熟慮,千萬不可偏離教育原則。

衝突中的人道危機

我從最近這4年來的國際局勢和人道危機談起。我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一場前所未有的嚴重疫情,也好不容易走出被冠病病毒肆虐的陰影。然而,去年俄烏之間的戰火引爆了,兩國傷亡慘重,至今仍未停火,加上今年10月初,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發生巴以衝突事件,每天讀到那裡的平民傷亡新聞,真是不忍卒讀!

最令人感慨的是在那如同人間煉獄的加沙地帶,365平方公里住了230多萬人,一半的人口是18歲以下的兒童,他們沒有信心能夠長大成人,因為他們隨時會死在戰火之中。可憐的巴勒斯坦孩子們,喊出了“我們在巴勒斯坦長不大”,刺痛了全世界愛好和平者的心。

我想到校方經常教育學生要培養感恩情操,正好可以作為談話的切入點。疫情作為全球範圍內一場嚴重人道危機,就我國而言,人口3300萬人,約有500萬人確診,死於冠病病毒的人數超過3萬6000名,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教育。然而,我們終究熬過了最艱難時刻,因此要感恩那些在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感恩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感恩學校的師生共同面對挑戰。

至於去年發生的俄烏戰爭,和最近發生的巴以衝突,人民傷亡和流離失所,反映出這是一場嚴重的人道危機,從新聞畫面中看到的事實,手無寸鐵的人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們要教育學生反對戰爭、追求和平,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最重要的是要從戰爭和人道危機中汲取教訓,因為戰爭和暴力只會帶來痛苦和毀滅。馬來西亞是一個和平的國家,我們要感恩國家給了我們安全感,我們才有幸福感。

學會尊重與理解

因此,我們要告訴學生感恩是一種重要的品質,它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和身邊的人。作為年輕的一代,必須要努力推動和平、友善和合作的理念,為創造更加和諧的世界而努力,並從中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才能夠促進國際合作和族群交融。

從新冠肺炎到兩場嚴重的戰爭,我們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世界的方式。我們生活在這個最好的時代,也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國家,但是這個時代的瞬間變化讓人措手不及。因此,感恩、關懷、學習和行動是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面對世界的方式,如果偏離了這個教育原則,那就是誤人子弟。

2023年10月3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8%aa%a4%e4%ba%ba%e5%ad%90%e5%bc%9f%e6%85%8e%e8%8e%ab%e7%82%ba

日新独立中学集会讲话24-10-2023

在这次的集会上,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重要的思考,特别是关于最近这四年来的国际局势和人道危机。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疫情,我们也走出了新冠病毒肆虐的阴影,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去年看到了俄乌战争的发生,还有这个月初发生的巴以冲突。七千多公里以外的呼声,“我们在巴勒斯坦长不大”,这句话刺痛了全世界的人的心。

加沙走廊:365平方公里,230多万人。这是巴勒斯坦国支离破碎的一部分,除了面向海洋,陆地的三面被以色列封锁了。一半的人口,是18岁以下的儿童。

威省:781平方公里,83万人。

加沙地带只有威省不到一半的土地面积,人口却必威省多了两倍。

我每个星期都听到同学们朗读十大信条,其中最后一条是日新独中的学生是感恩的,今天,我就从感恩的角度来与大家分析和分享这些情况。

首先,我们要感恩。疫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场严重人道危机,我们都是在病毒肆虐下走出生命威胁的阴影。回想一下,我国3千3百万人,约有5百万人确诊,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超过3万6千名,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甚至直到今天。然而,我们终究度过了疫情的最艰难时刻。我们要感恩那些一直在前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感恩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感恩学校的师生共同面对挑战。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身边的人。

其次,我们要关注国际局势。去年发生的俄乌战争,和最近发生的巴以冲突,已经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民伤亡和流离失所。这是一个巨大的人道危机,我们从新闻画面中,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要深切关注这些事件,了解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些人类事件中汲取教训。战争和人道危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教训,它们告诉我们战争和暴力只会带来痛苦和毁灭。因此,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努力推动和平、友善和合作的理念,为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而努力。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促进国际合作,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世界。

从新冠肺炎到两场严重的战争,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我们要感恩能够生活在最好的年代,,而且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但是这个年代的瞬间变化,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因此,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感恩、关注、学习和行动,这四个重点,就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生活的途径。

现在,我们再把看世界的眼光收回来,看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我们看到学校的保安人员和校工每天在校门口维持交通,因为要保障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安全进入校门。我要这里衷心地呼吁同学们,请帮我带一句话给每天载送你来学校的家人,千万不要在学校门口的大路上U转,因为真是太危险了,不只会威胁到其他人的公路安全,也影响你的家人,还有自己的安全。我们都希望我们每天过的是平安的好日子。

我鼓励每位同学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我们要感恩人家为我们的付出,保障了我们的安全,因此必须要珍惜和平与安宁。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家要尊重彼此,包容不同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莫忘來時路

我的好朋友王孫文傳來一則報導,讀來甚為有趣,是關於吉打州一個小鎮多皆(Tokai)的地方考察。據說這個小鎮的名稱跟中國清朝的一名將領有關,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多皆是清末時期一位頗富名望的商人林道解的名字對音。根據所知,林道解祖籍廣東新會,其拼音名字是Lam To Kai,道解的粵語發音為To Kai。

記錄先人南來足跡

讀了這則報導,意猶未盡,於是聯絡王君,並對這則報導給予肯定。王君的回應令人感動,他表示必須將口述歷史,或者地方志給寫下來,這才能為野史提供根據。雖然有關當局不會在意這些與華人先民有關的地方志,但我們必須將先人南來的足跡給記錄下來。

王君作為吉打州本同縣委會主席,也是多皆前任村長,他還是多皆文德華小董事長,曾經在2019年在文德學校前貼上“道解埠”三字,更在學校後段空地開闢了一個公園,取名道解公園。可見王君對多皆這片土地的摯愛,他要盡他所能,將多皆的地方歷史還原,這份精神令人欽敬。

王君通過口述歷史保留地方歷史,反映了華人作為中華民族可貴的傳統文化精神。我們看人類文明史,中華民族保留了完整的歷史脈絡,兩千多年,從漢朝司馬遷的《史記》開始,直到民國初年,歷朝歷代都有正史記錄,也才有了《廿五史》,這還不包括司馬遷之前的各種歷史記錄,以及歷代以來的地方志、野史等。中華民族重視歷史,歷經各個時代的考驗,仍能處於人類歷史文明的最高點,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國華社應該要傳承重視歷史的文化精神,而通過口述歷史把先民的歷史記錄下來,就是非常好的處理方式。談到這裡,偶然想起清朝學者龔自珍的一句名言,可以作為理解歷史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他是這麼說的,“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重視地方志情懷

多皆只不過是我國北馬地區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王君如果沒有對這片土地產生鄉土之情,又怎能會有重視地方志的文化情懷呢?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國遍地都有華人先民的足跡,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和各民族胼手胝足,締造多元文化的美麗國家,他們留下很多事跡有待後人去發掘和整理,相信必定能夠啟迪後代子孫,並促使這個國家文化走向更美好的前景。

2023年10月1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日新独立中学集会讲话

在这次的集会上,我想谈一谈几个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中学生谈恋爱】。这是一个老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人们或许有不同的观感,但我要向大家明确校方的立场,我们鼓励学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和品德素养。因此,校方反对中学生过早谈恋爱。

凡事都必须抬出个理来。我知道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好奇心的时期,年轻的心灵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然而,我们要理解,中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时期,同学们需要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过早陷入恋爱关系可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业的表现。这么多年来,我从很多中学生谈恋爱的案例中看到的,都是对学习造成消极影响的现象。

谈恋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情感和心理压力,这对中学生来说负担是沉重。他们需要面对情感起伏、时间分配、交往中的纷争等问题。这些经历可能会分散精力,影响到学习和发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业和活动发展上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你们来日新独中求学的根本原因。我最近在处理推荐高三的学生申请台湾地区和中国的大学,对申请同学的表现表示关注,我也经常对这些来见我的同学们强调,真要实现你的求学理想,必须要下很大的苦功,你必须要想一想,跟你一起竞争要进入顶尖大学的孩子有多少?

校园原本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同学们应该专注于学习、社交和参与校园活动。校园生活充满了机会,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将来的升学、就业和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校园生活,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当然,我们也明白感情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中学阶段,学生们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业和个人成长上。我们鼓励同学们建立友谊,但要在适当的时候,以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感情问题。

校方的反对并不是要限制同学们的自由,而是希望同学们以健康和负责任的态度处理感情问题。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业和感情方面取得平衡,成为有担当的年轻人。

第二,我每天都会留意全体师生到校的情况,有一个现象大家必须要关注,那就【迟到】。迟到是一种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准时到校是一种基本的礼貌,这也是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培养出守时的习惯,尤其是同学们,这对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交生活都非常重要。

同学们的迟到行为会引发校园管理问题。老师和管理人员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处理迟到学生,这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我们要求同学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校园纪律。因此,准时到校是每位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三,上两个月,校方针对戴口罩的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这个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然而,有一个现象令我感到担忧,竟然有高达24.2%的学生选择了弃权,没有参与调查。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我们需要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我要强调问卷调查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听取同学们的声音,以便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问卷调查是一个匿名、公正的平台,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表看法。因此,弃权不仅是一种失去了表达意见的机会,也是对学校和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大家必须知道,弃权反映了一种被动的心态,也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问卷调查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改进计划和决策,如果有大量的同学选择弃权,那么调查结果可能会失真,没有代表性,导致学校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关切。这将影响到学校的改进和提升质量。

学校希望听到每一位学生的声音,以便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和民主决策的意识,这将有助于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接下来要跟同学们分享一则喜讯,那就是校方已经跟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签署合约,这个系统之下有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除了这个系统,先前也和另一个招生系统,也就是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签约,这个系统之下有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等,全部都是台湾最优秀的大学,可以让同学们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实现在名牌大学就读的理想。高中部的同学,你们必须多多关注。

第三次期中考试即将到来,请大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我希望大家要有计划、有方法地复习,不仅要关注课本内容,还要做好习题和试卷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考试期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要记住,压力是成长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促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跟你们交代的事情很多,我就先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10-10-2023

不要淪為人才出口國

巫統總秘書日前被一名黨內女性領袖詢問關於政府對獨中撥款的事情,這位總秘書的回應令人感到意外,他表示政府給予馬來教育32億令吉撥款,坊間卻質疑撥款獨中1575萬令吉,這是殘忍。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華社關注,但沒有帶來什麼驚喜,畢竟從政治人物口中吐出來的言語,在這個時局中,看不出有什麼特別意義。

無獨有偶,最近我國人才外流的課題也引起人們關注,這是個老問題,但也正是當前團結政府要面對的一大考驗,要如何把散落在世界各處的我國人才吸引回來,這不僅是一個複雜問題,也是考驗當前政府能不能爭取到民心的關鍵因素。

只好遠赴海外留學

兩件事情放在一起來看,好像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從這些年來的觀察,獨中憑著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辦好華文教育,為國家栽培了許多人才,學生卻因統考不被承認而不得不遠赴海外留學,這中間有很多傑出的學生,很多在國外學成後,都選擇留在國外繼續發展。

根據上述總秘書的分析,把獨中所獲得的撥款和政府給予馬來教育的撥款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獨中善用微不足道的政府撥款,創造了更大的教育價值和成就。

站在華社的角度來看,這個在政治壓迫和種族排擠之下苦苦求存的教育系統,至今仍然堅持辦學,過程非常艱辛,而獨中和華社唇齒相依,且善用民族文化智慧,克服各種難題,學校辦起來了,統考文憑在沒有受到政府承認的情況下,廣獲世界各國大學接納。

獨中華社唇齒相依

我國這十多年來經歷了改朝換代的政治演變,國家是不是已經走向開放和昌明,人民還在觀望著。獨中還需不需要繼續面對不公平的教育對待?政府要不要敞開胸懷接納這一支真正為國為民的教育系統?獨中生在國內外學有所成,最終能不能為國奉獻?這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

我們也明白,流失的人才當然是來自多個教育領域,獨中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部分而已,因此,獨中能不能被國家珍惜,就看政府的態度而已。

學成歸國固然是一種榮耀,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如今看到許多國家都有鮮明的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這也影響出國留學的人才,他們學成後未必要歸國。

政府必須思考這個問題,除了要看各族子弟在國內成人成才,也要留住人才,否則,我國就繼續淪為人才出口國。

2023年10月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這世界變化快

我在大學時期喜歡聽中國歌手崔健的搖滾歌曲,如今回想起他那首《不是我不明白》,其中的歌詞“我強打起精神,從睡夢中醒來,可醒來才知這個世界變化真叫快”,很能表達我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心情。

在未擔任校長之前,我曾教導教過高中歷史,在給學生上世界歷史課時,談到工業革命,我告訴學生,這場革命迄今只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人類的文明進程在這兩百多年來的步伐是越走越急促,各種發展領域的變遷,已經到了每跨一小步,就是一個新時代,這是人類過去200年前沒有過的經驗。

人工智能帶來大衝擊

想到這樣的時代節奏,用崔健的吶喊聲來宣泄百感交集情緒,應該是最適切的。對於我這個大半輩子都在校園裡成長的教育工作者,我對新時代所帶來的衝擊有所感觸,也很慶幸能夠生活在這個年代,見證各種劃時代的大變遷,而且竟是這麼急促,不免對人的存在價值產生了深層思考。

我們何其不幸,3年前遭遇了一場最大規模的人道危機——新冠肺炎肆虐,又何其幸運,終於從危機中存活下來。當走出疫情陰影當兒,迎來了一個嶄新時代,人們正享受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但也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各種衝擊。

例如最近在校園裡,我和老師討論到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的各種影響,就注意到當文學創作和人工智能相遇的時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正是當前語文老師必須要面對的新考驗。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當然可以批判人工智能已挑戰道德底線,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語文老師又要如何善用新時代的產物來幫助提升語文教育的水平,進而提高文學創作的水平呢?

去年11月底,chatGPT正式面世,才不到一年光景,體會到這個世界的許多事物已經被顛覆了。人工智能已廣泛運用到各種發展領域,如果開發者態度正確,就可看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和利益。至於用在非法勾當,就衍生了各種詐騙行為。難怪最近聽到一句這樣的祝福語——願天下無詐。

教師角色也在轉型

回到教學工作上,有很多老師或許會問,人工智能在教學上是否可以取代老師的角色。學生處在網路科技完全成熟的年代,他們享有獲取各種資訊和學習新知識的便利,那麼他們還需要老師來教導嗎?

現今的教育工作者正面對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老師的角色應該如何重新定義?面對屬於網路原住民的新生代,老師們將要往哪裡去?天啊!一場疫情之後,這個世界竟然變成了另一個樣,如果我們還在緬懷兩三年前的時光,那就辜負了上天的安排。崔健的歌聲又在腦海里響起,“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2023年9月2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正德皇帝關我們什麼事?

前幾天有一位黨主席撰文抨擊一些聲稱華人因為伊黨而害怕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對自己宗教歷史視而不見及毫無知識。他也以中國歷史和到訪中國情況駁斥華人害怕伊斯蘭教,還以中國明朝皇帝和三寶太監鄭皈依伊斯蘭教作為他的論據。

我不敢觸碰我國的宗教和種族課題,但很想談談那位信仰伊斯蘭教的明朝皇帝。讀者知道這皇帝是誰嗎?說出來,也許會讓許多愛聽黃梅調的叔伯兄弟和姨媽姑姐驚訝了,他就是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裡的正德皇帝,戲裡那一節“戲鳳”唱段風靡數十年,人們對那位風流倜儻的正德皇帝,還有婀娜多姿的李鳳姐的戀情都印象深刻。

朱厚照喜鑽研宗教

是的,這位黨主席說的正是明武宗朱厚照。從朱元璋算起,明朝共有16任皇帝,朱厚照是第10任皇帝。在明朝歷任皇帝中,朱厚照最有個性,他15歲登基,31歲去世,在短暫的人生中,算是玩了一輩子,死後無嗣,後人都說他是明朝的敗家子。

黃梅調中的《游龍戲鳳》或電影《江山美人》只不過是民間的文學創作而已,李鳳姐是虛構人物。有一個說法,李鳳姐的原型是藝妓劉良女,她原本是太原晉王府樂工楊騰的妻子。朱厚照游幸山西時,派人到太原索要女樂,得到了劉良女,喜其色藝俱佳,就帶回宮裡的豹房–朱厚照在宮禁中建造的淫樂場所。

朱厚照原本篤信藏傳佛教,也崇奉道教,後來信仰伊斯蘭教,他對各個宗教都有興趣,且能深入研究。根據史載,他曾經對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復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他還有一首頌讚伊斯蘭教的詩,“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可見他對伊斯蘭教的推崇。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

中國古人對外來宗教向來都採取開放態度,早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祆教從波斯傳入,到了唐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從敘利亞傳入中國,伊斯蘭教則從阿拉伯傳來。要了解伊斯蘭教在明朝時期的流傳情況,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歷史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現存的明朝正德年間瓷器,其圖案中出現阿拉伯文,而且都是古蘭經的經文,證明正德年間伊斯蘭教信仰是相當盛行的。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是以能夠成其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對外來宗教並沒有違和感,而且知道如何尊重和接納,尤其我國華人具有先天的中華文化基因,並沒有在宗教問題上帶給國家任何麻煩,華人所害怕的其實不是伊斯蘭教,反而是伊斯蘭黨。什麼原因,自己去想。

2023年9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日新独中集会讲话

我今天在这次的集会上与大家分享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思考,并将强调一些关键问题和关切,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

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最近我们频繁听到有关诈骗集团的新闻。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在疫情后期直到现在,经常从报章上看到这些人间悲剧的报导,如今连电影都把这些悲剧演出来,这是一记警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保持高度警惕。请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相反,可能会掉入陷阱。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必须保持警惕。

其次,校方目前正在处理与中国和台湾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的推荐工作。这对于高三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同学们要充分准备,争取这个机会。去年我们曾经看到一些同学获得了校方的推荐并且被录取,但却没有入读有关的大学,这是一种非常可惜的情况,浪费了校方珍贵的名额,也让那些渴望这个机会的同学失望。因此,请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第三,我要提醒大家,校方已经在9月4日正式全面使用电子钱包。然而,仍然有很多同学没有启动电子钱包。学校的三座食堂和贩卖部现在规定只能使用电子钱包来消费。请同学们积极适应这个改变,配合校方的要求,以便能够更好地管理校园生活。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生证的重要性。在考试期间,学生证作为准考证是每位学生必须携带的。学生证不仅仅是一张卡片,它具有多功能用途,代表了你们的身份和学校的荣誉。请大家爱惜自己的学生证,认真对待它,因为它不仅关乎你们的荣誉,也关系到学校的形象。

此外,我注意到同学们在食堂排队的纪律问题。争先恐后和插队是不可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管理。请大家要自觉遵守规定,维护校园的秩序和纪律,以展现出日新独中学生的良好形象。如果同学们再不遵守纪律,那么校方会考虑采取行动,恢复今年初的管理方式。我不忍心听到人家不客气的批评,我要求同学表现出你们是有素质的好孩子。

另外,我想提醒大家,日常的言辞之间要注意文明用语。粗话和不文明的言行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符合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请大家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经常看到有同学被罚站在训导处门外,当然知道是犯了错误。同学们应该要有警惕心,因为你们被惩罚的行为已经被人看在眼里,心里应该要觉得惭愧。昨天我经过训导处,有一班同学在晨读课时在训导处前罚站和晨读,班导师不在,我猜想,全班被惩罚,班导师都感到很不是滋味。同学们要检讨,当个人行为和班级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感受时,是不是需要检讨呢?我们的十大信条的第一条是“日新独中的学生是守纪律的”,请问有没有把信条化为实践行动呢?每个星期朗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学们必须关注服装仪容,有一句话“先敬罗衣后敬人”。整体的形象必须要端正,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把白鞋穿成灰鞋,把包鞋穿成拖鞋。还有同学在离开校园后,把衣服外露,形象很散漫。我在市区行走,有时候会注意到同学们在外的行为举止。我是大山脚人,很多人都认识日新独中,也知道校长是谁。当同学们在外的行为不妥当,外人就会批评学校,这一批评,对全体师生都很不公平。

因此,我还要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改进的空间。请大家积极检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成为更好的人。记住我经常强调的“三好”原则,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这是我们提升自己的秘诀。唯有通过积极的改进和自我提升,我们才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校园环境。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一定行的。

校方目前正在招收2024年度初一新生。请同学们将这个消息带回家,告诉亲朋戚友,日新独中欢迎新的一批学生加入我们的大家庭,成为日新人。

最后,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日新独中变得更美好!谢谢!

19-9-2023

青春魔法

中學畢業20年後還能找回當年的同窗,並舉辦畢業20周年晚宴,重溫當年同窗之誼和師生之情,這種聚會方式,也形成學校的活動傳統,教育意義可謂重大。

跟很多校友太久沒有見面了,20年後重新碰面,從他們現今的容貌去回想他們當年的樣子,就算認出來,也記不起名字,但校友們就能認出教過他們的老師。

校友重溫當年情

就在重逢的那一剎那,打開了話匣子,當年種種浮現腦海,已化為甜美的校園生活回憶。有些老師未必記得當年,但校友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有些事情校友忘記了,但老師們還能細說當年。這種師生情誼的微妙感覺,是學校教育成就的外一篇,也是重要的一篇。

每一屆畢業20周年的校友,高中畢業時,當然無法預想他們畢業20年後的歡聚,而這場歡聚讓校友們重溫當年、珍惜當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積極的效應,這是學校可以為畢業校友提供的教育機會,也是滿載溫情的教育平台。老同學們太久沒見面,當見到面,就聊個沒完。校友們太久沒有見到老師,見到老師時,盡是熱情的問候,這是多麼溫馨的感覺啊!

今年日新獨中畢業20周年的校友也跟過往歷屆校友一樣,把20年前的畢業主題作為晚宴的主題,這是非常貼切的安排,主題名為“青春魔法追憶錄”,這是喚起這一屆校友的精彩主題。看到晚宴的盛況,讓人感受到原來青春就像魔法,它將當年中學時期青澀的成長歲月化為奮發動力,把當年淳樸少年變成現今成熟青年,把當年師長的教誨化為畢業後指導向善向上的指示明燈。

當年曾經在校園裡追夢的孩子們,20年前的校園點點滴滴,似乎是昨天之事,而青春魔法一旦舞動,大家相逢時,都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滿滿喜悅之情,這不是魔法作用,又是什麼呢?

亦師亦友亦家人

學校教育的影響範圍到底有多廣泛?我突然感悟校友相聚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這個延伸一方面讓校方驗收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也為曾經讓老師們百感交集的孩子們開展另一段光明的人生旅程。

中學同窗是血親之外的至親,而師生關係升華到“亦師亦友”,更是親情以外的天倫,這種特殊但又真實的情感只有學校裡才會發生。世界會變得美好,人生會迸出精彩,都來自青春魔法啊!

2023年9月1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9803校友回校晚宴——青春魔法追忆录

王楨文校长致词

9-9-2023

9803届同学筹委会主席陈镜隆学长,尊敬的董事长拿督杨云贵先生、各位亲爱的校友和师长们: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出席今晚由9803届同学会举办的毕业20周年回校晚宴,让我们再次聚首校园,重温青春时光。本次晚宴的主题是“青春魔法追忆录”,这是你们在20年前的毕业主题,是一个既充满回忆,又充满希望的主题,象征着我们的青春时光既珍贵又不会逝去。

20年,一个不算短不算长的时间,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它是一段充满挑战、奋斗和成长的旅程。你们在20年前从这个母校走出去,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同领域的成就。今天,当回到这片土地,回到这所母校,你们不仅是成功者,更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是这片土地上的儿女。

我为我们的同学感到自豪。你们不仅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更是不忘母校和师恩。这种情感的传承和延续让人感到无比感动。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一群优秀的校友,我们的母校才能够继续繁荣发展,走在教育的前沿。

本次回校晚宴,同学们付出了很多心血,筹备精心,正是因为对母校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珍视。我希望这种“日新”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不仅让我们这一届的校友继续发光发热,也能够鼓舞新一代的毕业生,让他们继续传承这个伟大的精神。

回校晚宴是一项传统,每一届毕业20年的校友都会如此举办,并且精心制作庆典节目。这种传统不仅是一次次的欢聚,更是学校的教育成就的象征。我们不仅在这里重温当年的点滴,也为新一代的学子树立了崇高典范。

我也谨此感谢各位师长,你们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孩子们青春时光的见证者,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教导,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校友们的成就。

最后,让我们共同珍惜这次相聚的机会,继续传承这份青春魔法的精神,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和未来。谢谢大家!

大山腳華社的文化盛會

一年一度的大山腳埠眾慶贊中元節盂蘭勝會在數千名信眾恭送大士爺金身焚化回鑾之後,終於落下帷幕。

這是北馬地區規模最盛大且歷時最長的民間信仰節慶,前後共半個月,算是我國華社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之一。大士爺紙紮金身曾經是全國最高大的紙紮金身,但以28尺的高度來看,造型頗有氣勢,是我見過最為莊嚴的紙紮金身,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

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信仰

我之所以說大山腳埠眾慶贊中元節盂蘭勝會最具地方特色,那是因為這個民間信仰節慶突顯了真正的文化意義。中元節和盂蘭勝會原本就是兩個節日,卻結合在一起。中元節源自中國古代民間信仰文化,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重視祭祖和普渡眾生,強調慎終追遠的精神。盂蘭勝會則源自印度佛教經典中的目連救母故事,重視孝道精神,兩個節日都有提倡孝道和關懷社會的共同特點。

每年中元節期間,各地信眾來到大士爺壇前,備妥牲品水果香燭,虔誠膜拜,祈求諸事美好。那段期間,在大士爺壇前必定會看到一個特別現象,那就是大山腳日新獨中的師生會在壇前進行愛校籌款活動。這項愛校籌款活動獲得大山腳埠眾盂蘭勝會理事會的支持,從1987年就已開始,疫情期間校方曾停辦過一次,後來又恢復,長期以來獲得信眾支持。在那半個月的慶典期間,每天都有各行業代表團來膜拜之後,隨即捐獻獨中。

其實大山腳華社存在着多個民間慈善組織,為捐獻教育、施醫贈藥、援助孤老和捐棺理葬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至於在慶贊中元節盂蘭勝會期間除了提倡正信之外,也把支援教育和推廣慈善的精神散播出去,加上獨中師生愛校籌款活動也融入其中,為大山腳華社弘揚優良的社會風氣,彰顯了人文關懷精神。

匯聚成社會力量

數以萬計的信眾,在神明面前,除了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之外,也自然而然地為教育慈善做出一點兒貢獻,而這些個人的小小力量,匯聚成一股龐大的社會力量,所起到的積極影響作用是極其深遠的。

大山腳埠眾慶贊中元節盂蘭勝會已有百多年的歷史,這項慶典活動已成功塑造出大山腳最具特色的文化節慶,它在我國多元文化社會中,是真正具有典範意義的文化節慶,這也是大山腳華社引以為傲的盛事。

2023年9月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日新独立中学集会讲话

王楨文校长

5-9-2023

经过了一个短假,我们又回到校园来,进入这个学年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重要的信息。

首先,我要跟同学们谈一谈关于手机使用的问题。根据我长期的观察,我也曾经跟同学们谈过,但今天还是要向大家强调。同学们每天从学校门前大马路进入校园时,请不要边走边看手机。手机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行走时分散注意力会带来危险。我们应该专注于安全地进入校园,所以,请将手机放入口袋或书包,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大家互相提醒,抬头挺胸走进校园,大家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

第二,就是同学们对师长的尊重和礼貌。同学们在与老师、校长以及其他教职员工交往时,请使用“您”来称呼他们。这是一种表现对他们尊重的方式,也是培养良好社交习惯的关键一步。尊重师长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还将有助于培养未来成功的社交技能。这些习惯将在你们的职场和社会生活中大有助益。我们常说,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与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强调平等,还要注重伦理。在家庭里,有家庭伦理,在学校里,有学校伦理,在工作职场上,也有职场伦理,这都是我们要去学习面对的。

第三,我要感谢全体师生、董事们及家长们在今年的爱校筹款活动中的协作和支持。今年的筹款成绩比去年更加出色,我们今年总共发出了69,000张彩票,这都是大家团结合作的成果。我也要感谢全体职员们的用心包装,确保每一个封套都完好无损。当然,还有班导师和各班同学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我觉得,你们的奉献和付出使我们的学校更加强大,也为每位同学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爱校筹款成绩感到自豪,并希望继续努力,年年都有所突破,让学校更加进步。

第四,还有一件事我要在这里宣布的,就是最近的冠病疫情,我们看到了积极的变化。校方决定从明天开始,将以开放性和鼓励性的态度,逐步放松口罩佩戴的规定,但也制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的规定,以确保同学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将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并请大家积极配合。有关的规定如下:

1.倘若任何一位班上学生被发现确诊新冠病毒,全班同学则必须强制戴口罩,一直到班上无确诊个案为止。

2.倘若班上有发现任何流行性感冒或其他会传染疾病的学生达班级总人数20%,该班全体同学则必须强制戴口罩,直到所有学生康复为止。

3.倘若全体师生、职员等出现以下症状:发烧、感冒、喉咙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则必须强制性戴口罩,直到康复为止。

凡违规者将按学生奖惩规则 G23 “不遵守政府或校园防疫标准作业程序等” 给予纪律处分。在观察期间,上述措施将分阶段性落实,一切决策将依据同学们的安全与卫生作为优先考量。

最后,就是从昨天开始,校园全面使用电子钱包,这张学生证具有多功能用途,同学们必须妥善保管你们的证件,随着电子钱包的使用,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校园的日常生活,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方便。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创造一个安全、卫生、文明和繁荣的校园环境。谢谢大家!

日新独立中学童军团举办初级童军训练营献词

王楨文校长

30-8-2023

本校童军团在学校假期里举办初级童军训练营,这是值得期待的时刻,也是童军团员共同追求卓越的时刻。

校方非常强调联课活动教育,它不仅仅是课程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有力途径。而童军运动作为联课活动教育的精华,能够在培养团队协作、领导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为大家提供难得的机会。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将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校童军团拥有悠久的历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童军人才。这是我们骄傲的传统,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光荣。这份传统的积淀,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这里,每一位童军都是我们的骄傲,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

罗伯特·贝登-鲍威尔先生,作为童军运动的创办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他的理念强调了领导力、团队合作、自律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我希望每一位童军都能深刻领会他的教育思想,并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训练、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在实践中践行,才能真正体现童军精神,实现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在这个训练营中,所学习到许多宝贵的技能和经验,不仅包括生存技巧,更重要的是塑造品格和提升领导力。我鼓励每一位童军要勇敢地面对挑战,虚心学习,积极合作,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未来的人生之旅储备充实的能量。

最后,愿童军们在这个过程中,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相互鼓励,共同创造美好。你们所收获的不仅是技能和经验,更是成长和自信。让我们共同书写童军训练营的精彩篇章,为学校、为社会,为自己的未来,贡献一份难忘的力量!

日新独立中学学长团举办“齐航”培训营闭幕仪式

王楨文校长致辞

30-8-2023

今天,我与你们一同见证了本次学长团举办的培训营的圆满结束。首先,我要向每一位参与培训营的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恭喜你们成功完成了所有的课程,相信在这两天里,你们一定有所收获,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本届培训营以“齐航”为主题,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你们在培训中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不仅提升了个人的能力,更锤炼了团队的凝聚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齐航”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训营作为学长团的一项重要活动,扮演着提升团队素质的关键角色。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学长团将会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使培训营成为学长团优秀活动的代表之一。通过培训营,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领导者和团队合作者,还能够传承团队文化,为学长团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一声加油!你们是我们学校的骄傲,也是同学们的楷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发扬“齐航”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做出更多的成绩和贡献。同时,也要感谢你们为本次培训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正是因为你们的辛勤付出,才让这次培训营取得了如此圆满的成功。

谢谢大家!

50年後的一堂課

日新中學1968/73年同學聯誼會一位負責人聯絡我,表示要和中學畢業50年的同學們回到母校走走,緬懷過去的時光。對於這樣的請求,試問人生有多少個50年?我當然要促成此事。校友回校,緬懷當年,此事極富意義,我特地記錄下來。那天在接待校友時,感受到一股溫馨的師生情懷。盡管中學畢業50年了,但校友們年少時的赤子之心,至今不曾稍微改變。

這群年近古稀的校友還邀請了2位當年的恩師,即沈自量老師和張榮光老師一起回到校園。我引領校友們參觀校園裏的校史走廊,他們看到墻上那些黑白照片,還能細說當年。接着,就來到50多年前的課室,大家坐定桌位,然後恭迎2名80多歲的恩師進入課室為他們上一堂課,這是多奇妙的好安排啊!

細敘校園故事

這是一堂意義非凡的課,沈老師為大家講授中國明朝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沈老師講解此詞的涵義,然後吟唱,接着全班同學壹起吟唱。輪到張榮光老師,他細敘當年的校園故事,讓人聽出耳油。

尤其看到沈老師為同學們講解《臨江仙》時,深為感動,這群校友太有福氣了!人生中最珍貴且最精彩的壹段成長過程,莫過於中學時期。也許他們當年聽過沈老師講授《臨江仙》,應該沒有太多的感悟,畢竟當年正處於少年成長時期,人生歷練還不夠,而中學畢業後,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打拼,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際遇。當聆聽沈老師重講《臨江仙》,對那些“是非”、“成敗”、“幾度夕陽紅”、“喜相逢”、“都付笑談中”……,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沈老師溫文儒雅,授課過程中,大家專心聆聽,全班吟唱時,聲律協調,沈老師在講解詞意時融入了人生感悟,這是多麼美好的壹堂華文課。同學們畢業50年後,如今再聽恩師教誨,歲月在每個人臉上刻畫了成長的痕跡,當大家回到當年上課的狀態,聚精會神聽講,那種感覺難以言喻,卻非常深刻。

古人雲:“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為四喜,而經歷半世紀後,依然有機會“重聽恩師課”,也是另壹喜,值得銘記和慶賀。

2023年9月2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日新独立中学学长团举办第三届培训营——齐航

王楨文校长致辞

28-8-2023

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够在今天的活动中与各位相聚,并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同学们在假期选择参加第三届学长团培训营。假期是我们充实自己、成长进步的宝贵时间。选择来学校参加活动,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在这段时间里,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刻,不仅仅是学习本领,更是提升自己在团体中的素质表现。无论是团队合作能力,还是领导才能,都可以在这个训练营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学长团作为学校重要的服务性团体,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协助训导处管理同学们的纪律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大家的成长道路上,遵守纪律、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校园生活的核心使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我希望大家不仅要在课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不要忘记学会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最后,我想对大家表达最诚挚的祝愿。希望你们能够在这次培训营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进取,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学长,将来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

谢谢大家!

少年情懷總是詩

很榮幸邀請到我國著名詩人王濤來到學校為學生分享文學創作經驗,我在台下陪伴學生一起聆聽王濤娓娓道來他的創作心路歷程,聽他分享多首代表詩作,真是大開眼界。

王濤令人激賞的是他的詩也譜成歌曲,當觀賞吟唱影片到一半時,詩人在台上突然配合音樂節奏手舞足蹈起來,全場學生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從分享新詩到吟唱詩歌,感受到新詩的字節跳動起來了,也產生了文學共鳴,令人欣喜不已!

創作最佳初始期

王濤最近榮獲中國當代詩人傑出貢獻金獎,轟動了馬華文壇。在這片赤道國土上能夠孕育出傑出的詩人,並受到中國文學界的高度肯定,我要給王濤一個大大的贊,這是馬華文壇的榮耀!

我和王濤是同一個成長年代的人,也是霹靂州人,雖然我已經離開霹靂州的家鄉很多年了,但仍關心霹靂州的文壇情況,而王濤是我非常欣賞的其中一位詩人。今年5月間,我在怡保出席一項活動時,有幸在那裡見到他。第一次見面,就有一種認識多年的感覺,第二次見面,就是邀請他來學校為學生分享新詩創作的時候。

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少年情懷總是詩”,我認為中學時期正是進行文學創作的最佳初始期。我懷想年少時,也曾懷揣過詩一般的浪漫熱烈情懷。

我在國民中學讀過初中,遭遇過令我不知所措的偏頗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後來轉校到獨中,才真正體會到學習華文的那種“如魚得水”感覺。

高中時期,接觸過新詩、散文和小說,後來勇敢提筆寫詩,發表在董總出版的學生刊物。我曾經為青春而奮鬥,為不公平的遭遇和朦朧的愛情小心翼翼去探求感覺。我曾經擁有過一段詩意的年華,總算沒有虛度中學的時光。

不久前我出席歌創社的校園創作歌曲演繹會,感覺到雖然校園生活的圈子比較小,但思想敏銳的學生,還是可以發掘出精彩的生活故事,並憑著詩情和文學筆調,創作出好作品。

營造創作共鳴空間

很多人感嘆新生代有別於我們過去的年代,但我要強調的是“一代不同一代”,他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科技時代裡,並沒有改變少年人應有的如詩般情懷。

作為中學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掌握學生這段黃金成長時期,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啟發,為他們營造一個文學創作的共鳴空間,那麼就能在校園生活中綻放詩的光彩。

2023年8月2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topic/%e5%89%af%e5%88%8a/%e5%a5%bd%e8%a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