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交流的一席話

學校一年一度的家協會員大會如期舉行,這是難得的親師交流機會,我如常在大會上進行匯報。

這些年來接觸了很多家長,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至深,而家長的管教方式更是決定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大關鍵。至於學校的老師們,在引導學生們學習方面,當然也負起最大的教學責任。只有通過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促使孩子度過中學成長時期。因此,家長和老師是合作夥伴,也是教育同盟。

中學需掌握學習基礎

家長既是家庭教育最重要負責人,老師更是學校教育的當然負責人,家庭教育的現象往往反映在校園內,老師們都要去面對,並從中找到教育學生的辦法,讓好的變得更好,讓不理想的恢復到應有的教育狀態。因此,校方在兩個方面必須作出努力,第一個是塑造學生的品格,而品格就表現的待人處事的態度。第二個就是學術,這是學生在中學時期必須要掌握的學習基礎。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老師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不可能被取代。

我從長期的觀察中看到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教育功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補合作的。老師必須關注家長的教育訴求,家長也要理解老師的教學用心,大家都環繞在教育孩子的重點上,家長要教育孩子尊敬師長,老師也要教導學生孝順父母,因此家長和老師的關係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關係就建立在諒解、合作的基礎上。

在家協大會上,我也對兩個方面作出強調。首先是我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是最根本的教育原則。中學時期的學生培養什麼好習慣?無非就是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而已,無論放在哪個年代,從來沒有改變過。

自主學習與閱讀

其次則強調校方反對中學生談戀愛的教育立場,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必須學會開拓社交,建立人際關係,並且認清自己的學習使命。而獨中的班級經營和聯課活動,就是幫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打開思想格局,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因此,校方從班級經營和聯課互動發展出各種教育措施,進而落實到各種教育活動上,讓學生從中去鍛煉和涵養出應有的品格。

當前獨中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促使每一個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要成為終身學習者,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和自主閱讀的能力素養。因此,家長和老師各處於家庭和學校的位置,必須相互裡應外合,共同扶持,促使孩子們順利走過從少年邁向青年的過程,並培養出應有的能力素養。

作為中學校長,我對家長的期望就如上述,我堅信這是中學時期最根本的教育原則。

2024年4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中學教育的最高境界

幾天前和一位同事在餐館吃早餐,偶遇隔桌一對老夫妻,正是同事當年的學生家長,一時言談甚歡。他們的孩子畢業多年,早已成家立業,在事業上也有一番成就。看到家長充滿欣慰的笑容,大家回味當年管教孩子的種種遭遇,如今都化為歡聲笑語,我登時感受到一股溫馨無比的親師情懷。

我的同事曾經是這對夫妻的孩子初中班導師,孩子在初中時期不知搞出了多少事情,令班導師和家長都頭痛不已,各種軟硬的管教方法都用上了,無論站在班導師或家長的立場來看,大家都百感交集。然而,對於關愛孩子的初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也不受孩子犯下各種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心靈衝擊而有所動搖。孩子就是在這樣的跌跌撞撞成長過程中升上高中,卻很可惜沒有堅持到高中畢業。

教育關鍵惟品格

我經常認為,中學時期是人生中最關鍵的人生成長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是他們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時期,他們的人格素養就在這短短的幾年間奠定了基礎。因此,除了掌握學科知識和活動技能之外,到底真正能夠引領孩子走向正常人生之路的教育關鍵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品格而已。

雖然上述家長的孩子並沒有完成中學教育,然而,孩子在離校之後仍然跟隨著父母親,雖然學校教育無法讓他順利走到高中畢業那一天,但在家長的呵護之下,終於走過了青澀的青少年成長歲月。像這樣的親師合作教育方式,對獨中的班導師們來說,並不罕見,而在多年後的一些學校活動場面中,往往會出現這些孩子的身影,他們都帶著自信回到母校探望老師。

一所學校的成就到底要如何評價?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看學校教育的附加價值有多高,而這教育附加價值,往往反映在孩子離開學校之後能否融入社會,並促成社會的良性發展。

教育重成人成材

在同事與家長的談話中,聽到家長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孩子頑皮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他經歷了各種管教之後,將來能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這句話是家長的肺腑之言,如果沒有真正管教過孩子,並嘗盡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又怎能說出這句充滿智慧的話呢?這句話聽在我和同事的耳裡,大家都會心一笑,這不就管教孩子最真實的經驗之談嗎?

因此,走在中學教育的路上,班導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重大的,無論孩子能否成才,都不能忽視培養品格的重要,因為這才是決定孩子未來命運的教育關鍵,也是中學教育最高境界的教育本色,而班導師就是家長之外的另一個貴人。

2024年3月26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有思想高度才能看得更遠

這十多年來,我國政治局勢經歷了多番變化,過去沒有想過會改朝換代,我們在短短數年間,竟然看到不同政治集團的起起落落,加上網絡科技發達,各種資訊滿天飛,令人目不暇給,身在教育界,我特別關注國家的教育發展走向,尤其本身是獨中教育工作者,對國家教育政策存有許多意見。

遠得不說,就談談最近這幾年不同的教育部長所發布的指示,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希盟時代的教育部長,有過中小學生穿黑鞋的規定,他的理由固然有理,但無法令人信服。因此,在各獨中的校園裡,基本上都是以白鞋為主,我的學校就是如此,兩千多名學生都穿白鞋,每當在校園行走,或是舉行集會,滿眼盡是協調的校園景觀。

教學生面對危機

前陣子檳州雙溪賴濾水廠進行更換閥門工程,檳州供水機構採取計劃性斷水措施,為期一至三天,教育部允許學生居家上網課,檳州教育局竟然強制所有政府中小學必須遵照執行。然而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網課所帶來的衝擊,令家長和教師都感到無奈,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並不理想。全國學校至今還在為疫情期間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窘境收拾殘局。缺水那幾天,如果讓師生回到校園,學習如何面對生活危機,不是更好嗎?

前幾天教育部長還宣布從新學年開始,學生可以兩天穿校服、兩天穿運動服、一天穿活動服,理由是天氣熱,調整穿校服的規定,可以讓學生更舒適。新聞報導一出,就引來各種反響,甚至有政客也借題發揮,為校服供應商叫屈,和幾年前換黑鞋的情況一樣。

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

我想到中國春秋時期的傑出政治家管仲,他的著作《管子·權修》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就是後來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原來出處。意思是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我們的國家要如何培養人才?教育部長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掌舵人,必須領導他的團隊去關心和了解當今國民教育處在什麼環境,尤其我國人才外流的問題,都跟國家教育政策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深入探討,怎麼還有閒情去理會校服的穿着和鞋子的顏色呢?請多花一點時間去檢討為何我國許多優秀人才外流跟教育政策的關係,也請多思考如何為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真正的教育平等。

管仲的那一番話,西方也有相同的表達,就是“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可見教育真諦,東西方皆然。我只相信一個硬道理,即有思想高度才能看得更遠。

2024年1月2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c%89%e6%80%9d%e6%83%b3%e9%ab%98%e5%ba%a6%e6%89%8d%e8%83%bd%e7%9c%8b%e5%be%97%e6%9b%b4%e9%81%a0

留級也是教育

學年結束之前,總要面對學生留級的問題。是的,升留級是獨中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每到年底,總有家長來學校為孩子申訴,希望校方能夠“網開一面”,讓孩子升級。

遇到這種情況,總是要花一點兒時間跟家長分析,除非能夠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否則我都希望家長理解校方的用心良苦,鼓勵孩子在下一學年“重讀”。雖然看起來很無奈,但我認為還是要為這樣的教育制度尋求積極的教育意義。

改變學生學習心態

人世間的事理總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就看要如何去把握,並從中找到積極的出發點。

獨中在處理升留級的問題上,曾經有過專門的探討,最終還是認為它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但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落實這項制度,最終目標當然是要減少留級的現象,而且要減少到合理的水平。雖然各校在幫助學生避免留級方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可以看出,衡量升留級的關鍵畢竟在於學生的學習心態而已。

獨中是華社的民辦學校,除了傳承華文教育的神聖使命之外,也負起教育國民的責任,它不是義務教育,但比義務教育更加鮮明扮演義務教育的角色。

然而,為了提升學生的教育素質,獨中在處理學術成績方面,仍然堅持最後的底線,以確保學生在中學時期能夠掌握基本的學術能力,畢竟這是決定學生將來升學的基礎關鍵。更甚者,校方重視中學畢業的學校傳統,除了品格之外,學生的學術成績必須達到所規定的標準,才准予畢業。因此,獨中生給人的印象就是學術能力較強,在學期間,除了學會各種活動技能,最明顯的是擁有基本的學術能力。

培養學生抗挫能力

我向前來申訴的家長表示獨中處在特殊的歷史時空下,堅持做好教育華裔子弟的工作,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教育行為,校方希望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學生順利升級,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負責任的心態。學生若因留級而培養出抗挫能力,這份學習精神更是可貴。從校方的立場來看,學校裡的各項教育行為都環繞在協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因此家長必須鼎力支持。

我深信只要學生的學習心態建立起來,就有了好的行為態度,接着才有提高學業表現的程度,態度和程度是連帶關係,學生留級表面上似乎慢了一年,若從中汲取教訓,找到了學習動力,那一輩子就受用無窮。留級制度或許會讓學生流失,但這不是最後的結果,只要把解決問題的焦點鎖定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留級就不再是學生的噩夢,反而是一股推動力。

2023年12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95%99%e7%b4%9a%e4%b9%9f%e6%98%af%e6%95%99%e8%82%b2

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

進入年底,學校既定的各項活動如常進行,雖然期末考試早已結束,距離學校年尾假期還有一小段日子,但是校園里還是充滿活力,將一直維持到放假前一天,才正式結束這一個學年。

談到校園活動,這是學生最喜歡的校園生活。一般上,除了學校假期,校園里的生活,總是在動與靜的協調之中。日常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課堂里裏的師生互動,除了灌輸學科知識之外,也是教書育人最根本的教育所在。

教育出現顛覆性變化

然而,教育在各種科技和思潮的沖擊下,不知不覺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因此,學校里單靠老師在課堂裏的授課,這還不夠,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了,教科書里的知識永遠落後於實際的現實情況。因此,學校要如何面對社會變遷對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呢?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教育界都在探討學校課程改革的課題,對於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教育要如何培養人才?各國的教育論壇都有很多的討論。遠的不說,國內的獨中教育界也在這個課題上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我們就從這200多年來的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工業革命,每一個階段對學校教育都有不同的時代要求。簡單來說,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工業革命1.0時期,教育強調基本讀寫和數學技能。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進入工業革命2.0時期,教育強調標準化,以培養適應工廠化生產需要的技術工人。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工業革命3.0時期,教育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創新和溝通能力的培養。

如今隨着網絡科技完全成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算是進入工業革命4.0時期,教育強調終身學習,以及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和經濟環境。因此,當今的教育發展趨勢,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創造力、團隊合作和適應變化能力等,這就是所謂的“素養”。

思考如何適應社會變遷

雖然國內各源流教育製度面對各種挑戰,但教育工作者還是可以去思考,如何把學校課堂發展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大課堂,包括通過結合不同學科的力量,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把學生帶出傳統課堂,走進社會角落去觀察和體驗,同時也把社會資源帶進校園,讓學生能夠了解社會變遷的情況。

學校原本就要做好課堂教學,在脫離疫情後的新時代,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憑着網絡科技自由交流且互相影響,如今有了一個默契,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從學校教育中培養出應有的素養和能力,那麼才能在新時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2023年12月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7%a4%be%e6%9c%83%e5%b0%b1%e6%98%af%e4%b8%80%e5%80%8b%e5%a4%a7%e8%aa%b2%e5%a0%82

愛與榜樣而已

進入年底,學校班導師總結工作經驗,以向同事們分享。這一次是由初三和高三的班導師向大家匯報3年來的帶班心得。聆聽老師們的匯報,心底裡激起了很多想法,稍微整理一下,讓大家更加了解獨中的獨特校園文化。

獨中向來重視班級經營,這是影響辦學成效其中一個最關鍵因素,班導師是整個教育團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是帶領學生走向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更是生命中的貴人。關於班導師的教書育人,我曾在多次的場合中與教育同道分享過我的看法。

我接見過不少來自國民中學的家長和孩子,家長們希望能將孩子從國民中學轉到獨中就讀,我認真跟他們會談,從中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尤其在班級經營這一方面,就明顯看出兩個中學教育系統的區別。

豎立班風再擴大成校風

當我聆聽了本校班導師的匯報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有比較,就有分別”。獨中生真的太幸福了,因為他們在校園中和老師的情誼,還有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自然融洽的,這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班導師而言,班級經營是提升教育能力的考驗,除了課堂教學之外,他們必須關注學生的成長情況,尤其中學時期是青少年成長的狂飆時期,除了家庭教育,學生更需要學校教育來引導他們邁向成長,一旦錯過了這個人生黃金成長時期,就回不來了。

因此,班導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校方在辦學上必須強調的教育使命。我認為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在班導師的經營之下,班風豎立起來了,就會擴大形成校風。我參加歷屆校友慶祝畢業20周年活動,可以感受到班導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或高中那三年的相處,從課堂教學到校園生活陪伴,看出班導師的重大影響作用。

班導師影響大

班導師們在分享匯報中為本身三年的帶班經驗作出總結,雖然大家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提出一個共同觀點,班導師要做好帶班工作,心中必須有愛,並在行為上成為學生的榜樣,再加上樂意陪伴學生,讓彼此的心靈更接近,就能找到推動教書育人的支持力量。

教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程,它影響不只一代人,古人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言不虛,班導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就是百年樹人的教育風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行為畢竟是生命影響生命,只要心中有愛,就會珍惜學生,並成為學生的榜樣,才能找到幸福感。

2023年11月2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84%9b%e8%88%87%e6%a6%9c%e6%a8%a3%e8%80%8c%e5%b7%b2

教育強國家才強

快到年底,這段時間有些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家長開始發愁了,因為面對孩子在學校無法順利學習的種種問題,有者決定讓孩子轉學到華文獨中就讀。我最近就接聽不少家長的電話,然後約見他們,聽他們述說要為孩子轉校的原因,一般上我都酌情處理,為這些孩子準備插班考試,然後根據考試表現來決定申請結果。

在獨中掌校多年,每年接見不少來自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家長,他們的孩子都是從華小畢業升上中學,基於各種理由,並沒有選擇獨中。畢竟國民中學是國家為各族人民子弟提供的中學教育管道,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因此我國華小畢業生進入國民中學就讀的,仍然是占多數。

轉校理由千百種

這些來見我的家長,他們給我的轉校理由,無非就是孩子無法以馬來文學習、遭受同學霸凌、教師的教學態度等等,更嚴重的是無法融入校園文化。每當聽到不同的家長跟我談起這些千篇一律的原因時,我知道這都是事實,心中的感觸頗為沉重。

孩子成人成才是父母心中最美好的願望,然而,我接觸過不少負面案例,很為這些孩子感到不值。曾幾何時,他們在華小就讀時期,受到華小老師嚴謹的管教,並奠定初步的學習基礎。當小學畢業升上中學後,他們走向不同的教育道路,有的進入了獨中,延續華文教育,有的則進入國民中學,這些國民中學也包括國民型中學,他們必須要面對轉換語文的挑戰,有些就進入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或國際學校,而家長必須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

中學是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能夠順利在中學時期完成學業的孩子,我們不會去討論他們的問題,然而對於那些融不進國民中學教育系統的華裔中學生,他們的成長經驗是痛苦的,而他們的痛苦也成為家長的憂患。

國家強大關鍵在教育

我認真跟每一位家長約談,得到兩個感悟,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因為一旦錯過了升上理想中學的機會,那就影響孩子的人生格局。另一個則給學校辦學者帶來警惕,那就是辦教育不是搞應酬,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會拿孩子的教育前途來應酬,學校必須提供良好的教育給孩子,讓孩子在中學六年中按照校方的教育方式走向成人成才之路。

從國民中學的華裔學生來獨中申請插班的情況來看,家長的憂患,孩子的無奈,讓我陷入了沉思。一個國家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而已。因此,教育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國家才強。

2023年11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5%99%e8%82%b2%e5%bc%b7%e5%9c%8b%e5%ae%b6%e6%89%8d%e5%bc%b7

誤人子弟慎莫為

這幾天很多人對教育部要在中小學推行“巴勒斯坦團結周活動”感到震驚,批評之聲更是不絕於耳,偏偏在團結周活動未正式啟動之前,某所國民學校師生提前上演持玩具鎗進入校園,大搞角色扮演(cosplay)的鬧劇,令人噴飯之餘,也讓國人思考我們到底要如何正確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巴以衝突事件?

更早之前,我在學校集會上向師生談起巴以衝突事件。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跟師生談這起事件,必須要深思熟慮,千萬不可偏離教育原則。

衝突中的人道危機

我從最近這4年來的國際局勢和人道危機談起。我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一場前所未有的嚴重疫情,也好不容易走出被冠病病毒肆虐的陰影。然而,去年俄烏之間的戰火引爆了,兩國傷亡慘重,至今仍未停火,加上今年10月初,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發生巴以衝突事件,每天讀到那裡的平民傷亡新聞,真是不忍卒讀!

最令人感慨的是在那如同人間煉獄的加沙地帶,365平方公里住了230多萬人,一半的人口是18歲以下的兒童,他們沒有信心能夠長大成人,因為他們隨時會死在戰火之中。可憐的巴勒斯坦孩子們,喊出了“我們在巴勒斯坦長不大”,刺痛了全世界愛好和平者的心。

我想到校方經常教育學生要培養感恩情操,正好可以作為談話的切入點。疫情作為全球範圍內一場嚴重人道危機,就我國而言,人口3300萬人,約有500萬人確診,死於冠病病毒的人數超過3萬6000名,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教育。然而,我們終究熬過了最艱難時刻,因此要感恩那些在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感恩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感恩學校的師生共同面對挑戰。

至於去年發生的俄烏戰爭,和最近發生的巴以衝突,人民傷亡和流離失所,反映出這是一場嚴重的人道危機,從新聞畫面中看到的事實,手無寸鐵的人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們要教育學生反對戰爭、追求和平,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最重要的是要從戰爭和人道危機中汲取教訓,因為戰爭和暴力只會帶來痛苦和毀滅。馬來西亞是一個和平的國家,我們要感恩國家給了我們安全感,我們才有幸福感。

學會尊重與理解

因此,我們要告訴學生感恩是一種重要的品質,它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和身邊的人。作為年輕的一代,必須要努力推動和平、友善和合作的理念,為創造更加和諧的世界而努力,並從中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才能夠促進國際合作和族群交融。

從新冠肺炎到兩場嚴重的戰爭,我們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世界的方式。我們生活在這個最好的時代,也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國家,但是這個時代的瞬間變化讓人措手不及。因此,感恩、關懷、學習和行動是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面對世界的方式,如果偏離了這個教育原則,那就是誤人子弟。

2023年10月3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8%aa%a4%e4%ba%ba%e5%ad%90%e5%bc%9f%e6%85%8e%e8%8e%ab%e7%82%ba

這世界變化快

我在大學時期喜歡聽中國歌手崔健的搖滾歌曲,如今回想起他那首《不是我不明白》,其中的歌詞“我強打起精神,從睡夢中醒來,可醒來才知這個世界變化真叫快”,很能表達我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心情。

在未擔任校長之前,我曾教導教過高中歷史,在給學生上世界歷史課時,談到工業革命,我告訴學生,這場革命迄今只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人類的文明進程在這兩百多年來的步伐是越走越急促,各種發展領域的變遷,已經到了每跨一小步,就是一個新時代,這是人類過去200年前沒有過的經驗。

人工智能帶來大衝擊

想到這樣的時代節奏,用崔健的吶喊聲來宣泄百感交集情緒,應該是最適切的。對於我這個大半輩子都在校園裡成長的教育工作者,我對新時代所帶來的衝擊有所感觸,也很慶幸能夠生活在這個年代,見證各種劃時代的大變遷,而且竟是這麼急促,不免對人的存在價值產生了深層思考。

我們何其不幸,3年前遭遇了一場最大規模的人道危機——新冠肺炎肆虐,又何其幸運,終於從危機中存活下來。當走出疫情陰影當兒,迎來了一個嶄新時代,人們正享受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但也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各種衝擊。

例如最近在校園裡,我和老師討論到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的各種影響,就注意到當文學創作和人工智能相遇的時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正是當前語文老師必須要面對的新考驗。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當然可以批判人工智能已挑戰道德底線,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語文老師又要如何善用新時代的產物來幫助提升語文教育的水平,進而提高文學創作的水平呢?

去年11月底,chatGPT正式面世,才不到一年光景,體會到這個世界的許多事物已經被顛覆了。人工智能已廣泛運用到各種發展領域,如果開發者態度正確,就可看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和利益。至於用在非法勾當,就衍生了各種詐騙行為。難怪最近聽到一句這樣的祝福語——願天下無詐。

教師角色也在轉型

回到教學工作上,有很多老師或許會問,人工智能在教學上是否可以取代老師的角色。學生處在網路科技完全成熟的年代,他們享有獲取各種資訊和學習新知識的便利,那麼他們還需要老師來教導嗎?

現今的教育工作者正面對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老師的角色應該如何重新定義?面對屬於網路原住民的新生代,老師們將要往哪裡去?天啊!一場疫情之後,這個世界竟然變成了另一個樣,如果我們還在緬懷兩三年前的時光,那就辜負了上天的安排。崔健的歌聲又在腦海里響起,“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2023年9月2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青春魔法

中學畢業20年後還能找回當年的同窗,並舉辦畢業20周年晚宴,重溫當年同窗之誼和師生之情,這種聚會方式,也形成學校的活動傳統,教育意義可謂重大。

跟很多校友太久沒有見面了,20年後重新碰面,從他們現今的容貌去回想他們當年的樣子,就算認出來,也記不起名字,但校友們就能認出教過他們的老師。

校友重溫當年情

就在重逢的那一剎那,打開了話匣子,當年種種浮現腦海,已化為甜美的校園生活回憶。有些老師未必記得當年,但校友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有些事情校友忘記了,但老師們還能細說當年。這種師生情誼的微妙感覺,是學校教育成就的外一篇,也是重要的一篇。

每一屆畢業20周年的校友,高中畢業時,當然無法預想他們畢業20年後的歡聚,而這場歡聚讓校友們重溫當年、珍惜當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積極的效應,這是學校可以為畢業校友提供的教育機會,也是滿載溫情的教育平台。老同學們太久沒見面,當見到面,就聊個沒完。校友們太久沒有見到老師,見到老師時,盡是熱情的問候,這是多麼溫馨的感覺啊!

今年日新獨中畢業20周年的校友也跟過往歷屆校友一樣,把20年前的畢業主題作為晚宴的主題,這是非常貼切的安排,主題名為“青春魔法追憶錄”,這是喚起這一屆校友的精彩主題。看到晚宴的盛況,讓人感受到原來青春就像魔法,它將當年中學時期青澀的成長歲月化為奮發動力,把當年淳樸少年變成現今成熟青年,把當年師長的教誨化為畢業後指導向善向上的指示明燈。

當年曾經在校園裡追夢的孩子們,20年前的校園點點滴滴,似乎是昨天之事,而青春魔法一旦舞動,大家相逢時,都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滿滿喜悅之情,這不是魔法作用,又是什麼呢?

亦師亦友亦家人

學校教育的影響範圍到底有多廣泛?我突然感悟校友相聚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這個延伸一方面讓校方驗收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也為曾經讓老師們百感交集的孩子們開展另一段光明的人生旅程。

中學同窗是血親之外的至親,而師生關係升華到“亦師亦友”,更是親情以外的天倫,這種特殊但又真實的情感只有學校裡才會發生。世界會變得美好,人生會迸出精彩,都來自青春魔法啊!

2023年9月1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50年後的一堂課

日新中學1968/73年同學聯誼會一位負責人聯絡我,表示要和中學畢業50年的同學們回到母校走走,緬懷過去的時光。對於這樣的請求,試問人生有多少個50年?我當然要促成此事。校友回校,緬懷當年,此事極富意義,我特地記錄下來。那天在接待校友時,感受到一股溫馨的師生情懷。盡管中學畢業50年了,但校友們年少時的赤子之心,至今不曾稍微改變。

這群年近古稀的校友還邀請了2位當年的恩師,即沈自量老師和張榮光老師一起回到校園。我引領校友們參觀校園裏的校史走廊,他們看到墻上那些黑白照片,還能細說當年。接着,就來到50多年前的課室,大家坐定桌位,然後恭迎2名80多歲的恩師進入課室為他們上一堂課,這是多奇妙的好安排啊!

細敘校園故事

這是一堂意義非凡的課,沈老師為大家講授中國明朝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沈老師講解此詞的涵義,然後吟唱,接着全班同學壹起吟唱。輪到張榮光老師,他細敘當年的校園故事,讓人聽出耳油。

尤其看到沈老師為同學們講解《臨江仙》時,深為感動,這群校友太有福氣了!人生中最珍貴且最精彩的壹段成長過程,莫過於中學時期。也許他們當年聽過沈老師講授《臨江仙》,應該沒有太多的感悟,畢竟當年正處於少年成長時期,人生歷練還不夠,而中學畢業後,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打拼,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際遇。當聆聽沈老師重講《臨江仙》,對那些“是非”、“成敗”、“幾度夕陽紅”、“喜相逢”、“都付笑談中”……,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沈老師溫文儒雅,授課過程中,大家專心聆聽,全班吟唱時,聲律協調,沈老師在講解詞意時融入了人生感悟,這是多麼美好的壹堂華文課。同學們畢業50年後,如今再聽恩師教誨,歲月在每個人臉上刻畫了成長的痕跡,當大家回到當年上課的狀態,聚精會神聽講,那種感覺難以言喻,卻非常深刻。

古人雲:“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為四喜,而經歷半世紀後,依然有機會“重聽恩師課”,也是另壹喜,值得銘記和慶賀。

2023年9月2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少年情懷總是詩

很榮幸邀請到我國著名詩人王濤來到學校為學生分享文學創作經驗,我在台下陪伴學生一起聆聽王濤娓娓道來他的創作心路歷程,聽他分享多首代表詩作,真是大開眼界。

王濤令人激賞的是他的詩也譜成歌曲,當觀賞吟唱影片到一半時,詩人在台上突然配合音樂節奏手舞足蹈起來,全場學生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從分享新詩到吟唱詩歌,感受到新詩的字節跳動起來了,也產生了文學共鳴,令人欣喜不已!

創作最佳初始期

王濤最近榮獲中國當代詩人傑出貢獻金獎,轟動了馬華文壇。在這片赤道國土上能夠孕育出傑出的詩人,並受到中國文學界的高度肯定,我要給王濤一個大大的贊,這是馬華文壇的榮耀!

我和王濤是同一個成長年代的人,也是霹靂州人,雖然我已經離開霹靂州的家鄉很多年了,但仍關心霹靂州的文壇情況,而王濤是我非常欣賞的其中一位詩人。今年5月間,我在怡保出席一項活動時,有幸在那裡見到他。第一次見面,就有一種認識多年的感覺,第二次見面,就是邀請他來學校為學生分享新詩創作的時候。

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少年情懷總是詩”,我認為中學時期正是進行文學創作的最佳初始期。我懷想年少時,也曾懷揣過詩一般的浪漫熱烈情懷。

我在國民中學讀過初中,遭遇過令我不知所措的偏頗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後來轉校到獨中,才真正體會到學習華文的那種“如魚得水”感覺。

高中時期,接觸過新詩、散文和小說,後來勇敢提筆寫詩,發表在董總出版的學生刊物。我曾經為青春而奮鬥,為不公平的遭遇和朦朧的愛情小心翼翼去探求感覺。我曾經擁有過一段詩意的年華,總算沒有虛度中學的時光。

不久前我出席歌創社的校園創作歌曲演繹會,感覺到雖然校園生活的圈子比較小,但思想敏銳的學生,還是可以發掘出精彩的生活故事,並憑著詩情和文學筆調,創作出好作品。

營造創作共鳴空間

很多人感嘆新生代有別於我們過去的年代,但我要強調的是“一代不同一代”,他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科技時代裡,並沒有改變少年人應有的如詩般情懷。

作為中學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掌握學生這段黃金成長時期,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啟發,為他們營造一個文學創作的共鳴空間,那麼就能在校園生活中綻放詩的光彩。

2023年8月2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topic/%e5%89%af%e5%88%8a/%e5%a5%bd%e8%a9%95

建立正確的歷史論述

期待中的6州選舉,終於在熱鬧聲中落幕,各路政壇人馬皆有所斬獲,自然不在話下。我是一名選民,也履行了公民責任,早上到投票中心去排隊,投下了一票,晚間就通過網路直播看選舉成績揭曉。

這一屆的州選舉,6州同時進行,受到全國人民矚目,熱烈程度不下於去年的國會選舉。當一切已經塵埃落定之後,回想這些日子以來,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令人不安的種族言論。

透過教育化解矛盾

政治評論畢竟不是我的專長,就留給政治評論員為大家分析。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主義的和平愛好者,我在乎的是這個國家將來會不會被種族主義和宗教狂熱困擾而阻礙了繼續發展。現實中已經有太多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開明的多元種族文化國家,政府必須要有足夠寬大的胸懷來接納國內不同族群和平共存且又能彼此尊重的訴求。

我國是東南亞其中一個擁有源遠流長歷史的國家,各族人民能夠生活在一起,從上古至今,經歷了非常複雜的演變過程,這片土地上各個不同民族文化和信仰背景的先民,大家胼手胝足締造出這個美麗國家。然而在選舉期間,非馬來人被稱為外來者和寄居者,此言一出,簡直傷透了全國非馬來人的心,我們從選舉成績來看,選民以選票來教訓那些不負責任的政客,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表態。

政府必須要讓各族人民化解矛盾,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徑,尤其讓各族人民對國家的過去有正確的歷史觀。我最近閱讀已故學者許雲樵的《南洋史》和《馬來亞史》,就有這種深刻的感悟。許雲樵在《南洋史》中提到“南洋雖無文化古國,顧處中華、印度兩大文化古邦之間,為兩國水陸交通之孔道,受兩大文化之交流熏陶”,此“南洋”指的就是東南亞。

應建立多元歷史觀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的中心點,自古以來除了受到中印文化影響之外,也深受中世紀以後伊斯蘭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影響,是多個文明的交匯處,雖然不算是文明古國,但卻也擁有多元文化的歷史基因,是世界上少見的歷史現象。

我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了大半輩子,對國家有無限美好的憧憬,然而看不到政府有為人民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多元民族文化的歷史觀,如果我們國家的歷史論述繼續陷入現今被政客玩弄的歷史偏見之中,那真是國家的不幸、人民的悲哀啊!

2023年8月1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從體驗生活中培養軟實力

在獨中的校園生活中,有些教育活動即便面對各種考驗,也雷打不動,甚至經歷數十年也不會改變立場。

就以我的學校為例,每年的愛校籌款活動就是一項很好的說明。縱觀校方數十年來的籌款活動記錄,我嘗試為學校的籌款活動理出三大意義,可以作為同道的參考,也讓群眾了解獨中的教育內涵完全符合教育原理。

從每年籌款活動的日期來看,正逢中元節盂蘭盆會,校方借此宣導中華傳統孝道精神。孝順父母、關懷長輩是中華文化中最珍貴的價值觀,且具有普世價值。中元節和盂蘭盆會原本是兩個節日,卻同時舉行,這是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巧妙結合。

對節慶要有正確認知

中元節來自古代中國民間,提倡崇奉祖先和社會關懷,而盂蘭盆會源自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強調孝順父母。兩個節日都具有共同的意義,那就是強調孝順和感恩。因此,通過愛校籌款活動來認識傳統節日,把孝道精神融入教育過程,讓學生產生感恩之心,並正確對待傳統節日,建立對節慶的正確認知態度,實踐良好的道德行為。

其次,籌款是為了協助學校發展,讓學生參與建設學校的行列,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獨中為什麼要籌款?大家都知道學校面對龐大的經費不敷的困境,獨中是民辦學校,所有的辦學經費都需要由董事會去籌措,校方舉辦愛校籌款活動,全體董事、家協理事、教職員和學生都參與,換句話說,愛校籌款其實是一項群眾運動。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群眾

愛校籌款活動還有一項重要的意義,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讓學生實際體驗生活,培養應對生活的能力,從中考驗待人處世的態度。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籌款活動,自然而然會跟社會接觸,他們從課堂走向社區,向社會人士宣揚愛校籌款的意義,那是一種散播教育正能量的教育。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人們各種各樣的反應,並鼓舞群眾給予支持,讓群眾認同獨中教育,支持獨中發展。

獨中老師們的教育工作,也包括協助推動學校籌款工作。因此,老師們必須身體力行,幫助學校達至籌款目

,但最根本的教育意義,就是培養學生勇於面對群眾,讓學生在中學時期培養出應有教育素養,而這個素養將來可以成為適應未來時代變遷的軟實力。

2023年8月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天下父母心

最近的日子,接到不少中國家長的電話詢問,他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如何把孩子送進獨中就讀?

這兩三年來,我接觸了不少中國家長,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類型,第一種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公民,通常都是經濟能力相當好,把孩子送出國外就讀,不是什麼問題。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的父母之中,父親是馬來西亞公民,母親是中國公民,他們是因異地工作而形成的跨國婚姻,有者經濟能力一般,有者則較好。至於孩子的國籍,第一種情況的當然是中國籍,第二種情況者則不一定,有者中國籍,有者馬來西亞籍。

這些家長之所以要把孩子送進獨中就讀,原因很多,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嘗試整理如下:

第一種是因工作關係而須遷移回馬,故需要為孩子尋找適當學校,才能做好安頓家庭的安排。第二種是家長不希望孩子在中國陷入高度競爭的教育環境之中,也知道競爭不來。第三種則認為中國的中學教育方式無法滿足家長的需求,他們希望國外的教育方式能夠打開孩子的學習視野。這當中,有者選擇繼續在我國升讀私立大學或國外大學,有者則以華僑的身份回到中國參加華僑聯考,據說比中國高中學生參加的高考的難度略低。

家長都一樣

第一個原因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是個人家庭的事。然而,第二和第三個原因,就有討論的空間。無論如何,可以看出中國家長的用心良苦,跟天下的家長一樣,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中學時期學得開心,又學得紮實,並培養出應有的素養。從上述第二和第三個原因來看,中國學生在中學時期遠渡重洋,來到我國接受中學教育,最理想的當然是進入獨中,畢竟是華文教育,容易接軌。

我從接見這些家長的過程中,在分享獨中的辦學,以及從家長口中,了解他們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制度和國情實況,這跟日常從手機上所看到的各種中國的視頻,有很多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中國學生每年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盛況,仍然無法讓中國學生擺脫考試之上的教育方式,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面對的社會壓力無比沉重。

獨中生自主空間大

和中國的中學生相比,我國的獨中生享有相對比較大的自主空間,升學主義和考試之上的思想固然存在,但我國的中學源流是多元並存的,國民中學、獨中、私立學校、國際學校、宗教學校等,以及現今流行的家庭學校等,都可供家長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願去做選擇。至於中學畢業後,往哪裡升學,國內外都有,就看家長和學生的能力。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口數量龐大,教育管理方式當然跟我國不一樣,每年參加中學高考的人數都超過千萬,可以想像它的教育壓力有多大,轉移到家長和孩子身上,可以理解非一般的沉重。對於少數能夠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他們的孩子肯定有非一般體驗,對兩國的教育應該有互相啟發的意義。

2023年7月2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家校合作才是關鍵

最近面對一些學生個案,無非就是在校園裡發生行為偏差,校方完成個案處理之後,需要通知家長到校來了解,要求關注孩子的後續行為能夠導正,畢竟在中學時期,要把孩子教好,家庭和學校必須進行合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會走向健康成長之路,而要處理好這些事情,還真需要高度的耐性。

日前報載教育部設立“吹哨者系統”,以接收民眾對教育部各階層職員,包括對校方和教師的舉報和投訴。這則新聞引起一些人的議論,主要的看法是擔心遭到濫用,引致教育工作最前線的教師遭到傷害,甚至也讓掌校的校長面對沉重的壓力。

人格塑造在中小學

教育為立國之本,教育部會設立這樣的措施,應該有它的道理,但普遍上認為教育部應該要維護教師的尊嚴,避免衝擊到教育工作的正常操作。至於要如何評價教育部這項舉措,或許言之過早,但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還是可以從積極正向的角度來期待家長的支持與合作,讓學校教育走向美好。

這麼多年來,我總是強調一個觀念,那就是“家校合作”,才可以幫助孩子成人成才。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前後約12年,這個成長階段經歷了完整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並在高中畢業時,進入青年時期。換句話說,一個人的人格完成塑造,都是在中小學時期度過和完成。

學校教育固然可以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方面扮演重要的教育角色,也從而培養學生建立信心面對未來的升學與就業,尤其在中學階段的那6年間,更是關鍵時期,一旦錯過了這個黃金教育時期,對未來的人生發展,將會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家長對孩子在中學以後的前途發展,肯定高度關注。

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今教育普及,人們對於教育的看法,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的年代,家長對教師的態度,有些不是現今的家長所能理解的,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家長對教師的尊重,還是需要強調的。

讓孩子學會自主

為了孩子的教育,學校的教師團隊在教學專業工作上,力求為學生授業解惑,當然,更重要的要為學生傳道,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至於家長,他們需要信任校方,放手讓教師來管教孩子,並在校方認為適當的時候,一起來關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學會自主,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中小學時期的孩子正走向自主學習的教育目標,唯有家校合作,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成長有人關懷。家長在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前,就必須要有思想準備,他們要如何配合校方的管教,從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學會親師相處之道,才能夠幫助到自己的孩子邁向成長。

2023年4月2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在經營班級中成長

學校教育工作重視經驗分享,因為可以借此加強管理信念和提高教學水平。針對班級經營這個課題,我就從聆聽班導師們的經驗分享中獲得許多啟發。

從班導師的分享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學校教育畢竟是專業工作,尤其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時,教師必須意識到本身才是課堂的主人,他的責任是要帶領學生走向成長。因此,在經營一個班級時,面對各種各樣的教學管理問題,必須要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處事原則,並轉化為工作策略,進而落實到具體措施。

換句話說,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世界,要如何讓學生在成人成才的路途上走得順利,就需要班導師這個靈魂人物來帶領,而在帶領的過程中,能夠把抽象的經營理念化為具體,把複雜的管理問題化為條理,如此才能夠把帶班的工作提高到專業水平。

引領學生超越自我

前幾天我向一位新進班導師問起帶班工作,這位班導師對帶班工作雖然不熟悉,但願意學習,我鼓勵她,也告訴她經營一個班級是非常好的教育體驗,可以施展個人的教育才華,以實現自己的工作理想。當然,在過程中肯定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考驗,但最終還是會有收穫,不只引領學生走向成長,自己本身也會有超越自我的成長收穫。

從管理學校的角度來看,班導師是學校最重要的教育團隊之一,和行政層的關係密切,兩者互為影響。行政層的決策,需要班導師去落實;班導師的經營,也影響行政層的決策。當然,關鍵在於班導師必須具備經營好一個班級的使命,既然是經營,從理念到實踐,就需要學習現代化的管理技能。

以現代管理作指導

我從許多班導師的分享中,看得出他們的成功經驗都符合以現代管理作為指導觀念,班導師們根據所累積起來的各種成敗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營理念,並為自己作出更理想的經營策略。

強調班導師的經驗分享,還能夠創造理想的教育氛圍,讓班導師有機會在經營班級的同時,也在沉澱自己的思考,並通過觀摩,激發出更多的想法,以充實自己的不足。

班導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自己,受惠的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班上幾十個學生在班導師的影響之下,必定有更好的教育成長。

2023年3月2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家長和教師是教育同盟

前幾天舉行初一新生始業輔導營,這是學校每年舉行的傳統活動,在新生始業輔導營的家長交流會環節中,我跟家長強調中學時期的孩子仍處於基礎教育的階段。孩子才告別童年,準備進入少年時期,等到高中畢業時,已是18歲青年,他們的心智從稚嫩走向成熟。換句話說,人生中的青少年成長歷程都在中學時期完成,這也是人生中的狂飆成長時期。

那麼,家長對孩子除了延續小學階段的教育陪伴之外,到了中學時期又該如何呢?其實中學時期更強調和孩子的相處之道,而這個相處之道必須考慮到孩子的成長情況,家長也要學習和孩子相處,逐漸讓孩子走向自主,並對自己負責。

讓孩子走向自主

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得到一個結論,認為中學時期的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必須是教育同盟關係,才能幫助到孩子邁向健康的成長。初中階段的孩子心智還不夠成熟,他們的身體正在發育中,或許在心靈上也同時面對各種疑惑和矛盾,當我們強調身心成長要協調時,這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來引領孩子,並從旁加以指導。

還有,家長也要了解疫情把整個世界顛覆了,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新的考驗。當前東西方世界都有了教育默契,認為教育必須反映在把孩子培養成為“終身學習者”,孩子必須具備“核心素養”,而這核心素養也緊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17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目標是實現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續未來的藍圖。

親師合作育人才

這些目標,大部分都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去努力耕耘,除了教師,家長也應該要有這方面的認知,始能達成教育共識,和教師合作,以達成教育孩子的目標。

總的來說,中學時期如何讓孩子具備核心素養,這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學校教師如能結合家長的支持力量,對於推動學校教育活動方面,必定產生良好的影響作用,家長在乎孩子的前途發展,和校方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當孩子完成中學學業離開校園時,就應該擁有帶得走的能力,這個帶得走的能力,就是教師和家長作為教育合作者所實現的教育成果,畢竟唯有親師合作,孩子才能成人成才。

2023年3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苦盡甘來的育人工作

進入新學年,學校工作進入新的工作歷程,尤其對於班導師工作,是學校教育的一大工作板塊,而班導師經營一個班級所起到成效,將影響一個學生的未來成長,因此,班級經營的重要性,在獨中是被提到一個崇高的地位。

關於班導師的帶班工作,各校都有不盡相同的安排方式,大體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為三年帶班制,班導師從初中一帶到初中三,或從高中一帶到高中三,陪伴學生走完初中或高中的學習歷程。另一種則相反,年年更換班導師,學生每年都要適應新的班導師。如果問我哪一種班導師制度比較好?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認為以第一種為宜。

導師塑造理想班風

當然,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最完美的,對於班導師的班級經營,這是必須長期浸淫其中的育人工作,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去實踐,並從實踐中建立個人特色的帶班風格。無論如何,班級經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塑造理想的班風,在班風的熏陶之下,學生能夠達至成人成才的學習目標。

這個情況就和家庭一樣,不一樣的家風,展現出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所栽培出來的子弟,就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風範。因此,班導師的個人特質,加上學校強調班級經營的教育要求,每一個班級在各個班導師帶領之下,就有不同的班級風貌,從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現代管理知識作指導

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活,班導師除了要執行教書工作之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專注在育人工作上。這也是獨中教育經歷了多年的錘煉,自然形成的班級管理系統。因此,在學校除了行政工作,另一個和行政工作關係密切的就是班導師的班級經營。換句話說,行政工作和班級經營是水乳交融的學校教育,兩方面的教育人員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任務,且互為影響。

進一步來說,行政單位的決策,最後將通過班導師的班級經營去落實,而班導師的班級經營所產生的各種結果,將驗證行政單位的決策。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班級經營是教育工作者發揮教育才華的工作陣地,除了要有現代管理知識作為指導觀念,也要帶着愛心去帶好每個學生,才能實現崇高的育人理想。

2023年2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展望新一年

2022年結束了,雖然無法抓住稍縱即逝的最後時光,還是要在關鍵時刻寫一寫心裡的感受。我的專欄名叫“渾忘春秋”,知道時間留不住,因此要活得實實在在,就把多年來走在教育路上的點點滴滴分享給大家。

前兩天學校召開校務會議,各行政部門主任向全體老師匯報新學年的工作計劃,大家都把憧憬融入新學年的工作計劃中。

3年來經歷了一場疫情,過程相當艱辛,但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竟也錘煉出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並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新局面。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同時,也要感謝工作夥伴們齊心協力,大家共赴時艱,創造工作成果。

後疫情教育方向

回顧這3年來,學校工作受到疫情影響,我們何其不幸,遭遇一場世紀災難,又何其幸運,在疫情中開展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工作局面,尤其正逢疫後時期的新時代,獨中的教育改革順應國內外的形勢發展,朝向繼續完善教育系統的目標,而在完善化的過程中,發現東西方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討論同一個教育課題,而且竟然很有默契,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於課程改革,換句話說,就是要以課程來決定教育的未來。

有人或許會問,所謂的課程改革,到底是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幾十年來不同階段的教育發展歷程所追求的目標找到答案。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教育重視知識的記憶,到了上個世紀末,隨著電腦的普及化,教育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進入廿一世紀以後,網路科技已經成熟,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教育從過去強調知識的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提升到重視個人特質的探索、人格的塑造和情感態度的培養。

終生都要學習

換句話說,現在的課程改革,除了強調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之外,還要以正確的情感態度來對待知識的運用。因此,當今的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並指出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終生學習者。

獨中教育處在國內外的課程改革的洪流之中,已經發生思想上的變化。這三年的疫情日子中,我們沒有白白度過,而走進新時代,感受到疫情後期的各種變化正在決定未來的教育走向,我有一詩為證,作為今年的思想總結,並與所有教育工作者分享。

曰:

疫後時遷百變中,

形移勢易已非同。

日新黌宇培桃李,

山腳弦歌振教風。

2023年1月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畢業典禮的教育意義

在獨中服務的老師,都知道畢業典禮對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慶典活動,表示學生經過六年中學生涯,最終通過了學術和品德的考核,校方才給予畢業資格。除了獨中,國民型中學和華小基本上還保留了這項教育傳統。

每逢畢業典禮之前,校方都會召開畢業典禮工委會議,動員所有教職員來籌備工作。高中三的畢業生都以能參加畢業典禮為榮,這是他們的學習成就,大家都非常珍惜登上畢業舞台的光榮時刻,只要能從董事手中接到畢業證書,就不枉這六年的學習了。

獨中特別重視畢業典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教育意義值得去關注,而一場成功的畢業典禮,無疑給畢業生上完最後一堂課。上述三項意義,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待。

中學是基礎教育

首先當然是學生在學校就學期間通過了校方既訂的各項考核,主要在於學術和品德評量,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完成時期,而中學畢業在現今社會已不是甚麼了不起的事,但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應該要追求的階段學習目標,他們能夠走上畢業典禮的舞台領取畢業證書,這是一個崇高的價值肯定。

其次是實現成長的意義,學生經歷了六年的學習,他們從稚嫩的小學畢業生到變為成年人,人生中最重要且最狂飆的青少年成長時期,就在中學時期度過,這個時期所奠定的成長基礎,將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方向。例如今年正逢第十五屆全國大選,高三學生都成為首投族的選民,表示他們已經具有資格來決定國家命運,這就是其中一個實現長大成人的意義所在。

培養感恩情操

第三個意義就是要教育學生培養感恩情操,學生能夠完成中學教育,他們需要多少人的陪伴和相處,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長輩除了學校裡的老師和家中父母之外,也包括學校董事,還有四面八方各個領域曾幫助他們成長的人士,因此畢業典禮要表達的教育意義,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情操,例如畢業生移交愛校獻金,就是一個好示範。

獨中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因此,辦好一場畢業典,就如同上好一堂課,在學生即將展翅高飛之前,校方把握住最後一堂課的關鍵,就在這一刻,把祝福、喜悅、感恩轉化教育,讓畢業生啟動人生夢想的引擎,繼續向前!

2022年12月1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教享悅

在獨中教育圈子裡,有一個活動名稱非常特別,那就是“教享悅”,這是十幾年前董總開始為獨中老師舉辦的分享活動,讓老師們分享教學經驗,後來這個活動概念也傳到了各獨中,讓老師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經過反思和檢討,總有一些寶貴經驗值得其他教育夥伴參考,而“教享悅”就這樣為獨中老師的教學分享打開了新局面。

學年即將進入尾聲,很多工作都需要檢討,學校舉行教享悅分享活動,讓老師們回顧年初以來的帶班經驗,也總結三年高中或初中的帶班經驗。班導師們在分享中,盡情分享各自的帶班心得,講到深入之處,總能觸動心懷,有者潸然淚下,有者眼泛淚光,體現出教育工作者那份令人感動的教育愛。

獨中教育以人為本

在學校眾多的工作匯報中,能夠催人淚下的匯報,只有班導師的班級經營匯報而已,因為這是教書育人工作中最神聖且最動人心弦的教育環節,它也是學校最核心的工作板塊,體現出獨中提倡人本教育的特色。

教享悅是一場教育分享盛會,班導師們在分享各自帶班經驗中牽引出一則又一則的生命故事,感動了與會者,他們的教書育人表現實在令人動容,不禁肅然起敬。聽了班導師們的匯報,心情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獨中的校園文化確實有別於其他教育系統,尤其在於班級經營方面,已經形成獨中的教育特色,班導師把管理一個班級的情況提升到經營的層次,對有志於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他們可以通過經營一個班級來施展教育抱負,從帶好自己的班級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育必須要有愛

學校原本就是一座愛心基地,學校工作是一個整體狀態,班導師在育人的工作基礎上,為學生的人格塑造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也和學校行政團隊合作,傳達正能量,而兩者之間又互相影響,誰也少不了誰。

從教享悅的分享中,印證了教育必須要有愛,而班導師就是孩子們的生命貴人,為了孩子的成長,班導師扮演了育人工作的關鍵角色,身為家長,必須要與班導師合作,並成為教育同盟;作為學校行政人員,更要為班導師護航,才能為班導師的教書和育人工作提供創造精彩的條件。

2022年10月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疫後的教育重建

學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初中一新生入學考試,校方利用這個時機為家長舉行獨中課程說明會。

對於要升中學的孩子,家長必須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看待他們在中學時期的成長情況。孩子在小學完成初等教育之後,接下來要升中學接受中等教育,而初等和中等教育合起來,前後12年,是所謂的“基礎教育”,中學時期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非常關鍵的時期,因為要銜接到高等教育,以現今的時代來看,讓孩子成人成才,這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因此為孩子選擇理想的中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網絡科技衝擊價值觀

我們常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尤其中學時期的成長過程,對將來的人生之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3年來,一場疫情激起我們許多感懷,我們看到疫後時期最受人關注的畢竟還是教育問題。

我們到底要在這個時代教會孩子什麼觀念和技能?如今我們遇到了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一代,也就是這一代的孩子,他們生長於網絡科技完全成熟的時代,也是東西方世界許多傳統價值觀被顛覆的時代。孩子要在這個新時代中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來加強他們的能力,並培養出應有的素養?

中學畢竟和小學不一樣,因為這個時期正好是告別童年的稚嫩,走向狂飆式成長的少年時代,等到他們高中畢業時,已是青年。因此,中學階段是最複雜的教育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們需要培養出自主學習的態度,並建立終身學習的人生理念,而且這個時期也是完成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

教育從來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套教育方法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並立竿見影的,但是教育可以找到它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德、智、體、群、美、勞”。因此,學校教育就環繞在這六個教育要素,從中開創出教育價值。

家長責無旁貸

換言之,德育涵養道德品行;智育通過掌握知識來考驗學習毅力;體育以鍛煉身體到培養身心靈統合;群育通過團體活動來培養領導、合作和創造等的軟實力;美育陶冶性情,培養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中學時期更要強調“家校合作,成人成才”的教育觀念,我們常說中學時期的孩子是叛逆的,那是因為他們開始認識自我和廣泛接觸外部世界,有很多思想態度需要建立起來,除了學校老師的教導,他們更需要家長的關懷,千萬不要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就是學校的事了。

孩子處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家長負有一半以上的教育責任。家長除了在小學時期要陪伴孩子之外,到了中學,還要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而這段時期家長和老師的合作,才能協助孩子順利走在成人成才的道路。處在疫後時期,我還是不厭其煩強調這些觀點,並認為疫後的教育重建,不能離開這個思想範圍。

2022年9月27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能令老师感到欣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看到当年的学生在跌跌撞撞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成,无论升学或就业,学生都能成人成才,实现了教育目标。看到有所成就的学生,身为教育工作者,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豪感,天底下除了父母之外,能够为了别人孩子的成就而引以为傲的人,应该就是老师了。 

对于这样的教育经验,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班导师,他们除了要教书,更重要的工作责任在于育人,这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责任。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考验,往往这些考验后来都成为回首从前的甜蜜记忆甚至成为他们在奋斗中向前迈进的推动力,当这些学生和当年的老师重逢时,双方心中竟是满满的幸福感。 

曾经听一位初中班导师分享她对班上某位学生的教导经验,她说起当年这名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成绩普通在校的学习态度曾给带来困扰,班导师曾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当学生回到家,免不了被父亲教训一番就是在那个初中时期在家长和班导师通力合作之下,陪他度过青涩的成长岁月。升上高中后,这学生也意识到升学的重要,因此高中学业后继续升学,学成后回到父亲的公司协助经营,如今已能够独当一面。 

偶然一次家里需要搬运大件物品,找不到人帮忙,这名班导师想起这名学生是经营运输行业,就联络了他。后来也顺利完成了搬运,当问起运输费时,这名学生竟然不收取费用,表示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令班导师非常感动。从言谈中,也感受到这孩子确实努力学习,待人彬彬有礼,即使事业有成,仍然对师长敬重有加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教育一个学生,促使他成人成才,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多少的心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固然会有很多困扰,但这是他们学习看世界的重要过程,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为他们做出指引,这个指引的过程,要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才能促成。其实学生在面对挫折也正是他们在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刻 

当老师看到当年的学生成人成才,那种欣慰之感,就是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后的快乐啊! 

《日新时代》 

开拓学习视野 

去年在沉闷的疫情管制时期,获知本校一位校友在美国参加一项全美设计比赛荣获冠军,消息传来,顿时令大家精神一振,雀跃万分。校友在国外有了杰出表现,让老师们都感到欣慰,并引以为傲。 

原本以为上述校友在高中时期是念商美班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理科生,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后来在大学里对美术的追求,从这里也可证明,中学教育其实是奠基时期,无论将来毕业后的发展路向是往哪里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奠定学术基础,这是肯定的。 

从上述校友的杰出表现,我回想这些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确实看过不少相同的案例,我有一位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念商科的,却因对美术有特殊爱好,高中毕业后,却往美术学院深造,后来就在广告公司上班。学校里的老师,有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但他们在中学时期都是念理科的。还有本校早期有开办电子班,毕业生除了往电子行业发展之外,也有部分往其他行业发展,不一定要在电子行业。 

中学时期的分流教育,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升上高中之后,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索未来专业发展之前奠定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则把本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以便将来往更高深的专门领域发展。当然,在高中分流教育中奠定专业知识基础,这固然重要,但还要加上活动兴趣、课外阅读和广泛学习等,才能在升读大学之前培养出多元能力,让自己具备更多元的发展方向。换言之,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尤其在高中阶段,除了要对各自的专门学科有所掌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包括校园生活的体验,诸如联课活动、课外阅读、自主探索、人际互动、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开拓学习视野的教育关键。 

很多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时,都希望获得校长的推荐信,因此我在面试他们时,从中发现他们对大学的某些科系很有兴趣,并且能够说出所以然,而这些科系许跟中学的学科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例如有同学喜欢政治学,并且经常关注国际动态,他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这就是从他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他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加上他个人的细致观察和兴趣探索,主动寻求参考资料,进而触类旁通,这就是中学时期所要培养的学习素养之一。从校友们的各种表现,能够有所成就者,其实都离不开这个教育道理。我是这么认为。 

《日新时代》 

開闢新的學習空間

對於2年來因疫情衝擊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有太多人討論,如今正是驗收的時候。

我們常說疫情期間所建立起來的新常態生活,已完全深入民心。這兩年來見證了太多的變化,我們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了新常態的學習方式,認為只要肯接受事實,並虛心接受新的學習方式,還是可以開闢出新的學習空間。如果是談學校的學習情況,那倒沒有什麼稀奇,我要談的是另一種情況。

多年前認識了一位沈姓口琴隊教練,極力推廣口琴藝術,行動管制之前,在學校教導學生吹口琴,也號召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樂齡人士定期聚在一起吹口琴,從獨奏到合奏,不只技術嫻熟,也看得出水平頗高。

一場驚天動地的疫情,暫時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卻沒有澆熄一些人的熱情,像上述那位口琴教練,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正當全國學校改為線上教學的時候,學校的聯課活動也轉為線上學習,口琴隊也不例外。

善用網路為生活添色彩

兩年前的某一天,偶然看到沈教練把學校口琴隊學生在線上的演奏分享出來,那個時候,大家都感到很新奇,原來線上的口琴表演也可以這麼做,令人驚喜!我也是口琴愛好者,對沈教練的努力給予肯定,後來他邀請我加入口琴愛好者的社交群組,大家分享學習口琴心得,也分享很多表演藝術的視頻。更讓人激賞的是沈教練每個星期二帶領群組裡的朋友一起在zoom學習口琴,並分享各種生活心得。

我就是在這個zoom裡頭和各地的口琴愛好者一起學習,除了沈教練,其他的人都素未謀面,通過zoom,我們成了朋友,我們一方面解決了操作zoom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著電腦屏幕認真學習。通常在練習結束之後,大家都會閒聊,有人就說很高興能夠每個星期二晚上快樂度過,並期待下一周的線上聚會。

由於有了這個學習和交流平台,生活內容更增添色彩,就算現今可以自由跨州了,但我們還是很喜歡也很珍惜線上聚會學習吹奏口琴,大家不必出門,也可以在家裡跟各地的口琴愛好者交流和學習,這樣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幸福。

從疫情中實現了新常態生活方式,印證了老子在《道德經》所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生活在壓力之中,只要善用網路技術,人們還是可以找到自處之道,而在線上以口琴來廣結友好,就是一個鮮活的生活例子,這也是沈教練堅持之下所結出的成功之果。

2022年3月1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在疫情中迷茫的孩子

經歷2年多疫情下的煎熬,對各行各業當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對於學校教育來說,學生長期上網課所產生的正反影響也不容小覷。

在過去的兩年中,學生在網課中已經建立起來的新常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教學進度不受太大的影響。有些學校的網課也維持了良好的管理狀態,至少學生的學習進度沒有受到延誤。這種情況反映在獨中,可以看出整體表現是比較好的。各獨中的教學進度大都跟得上,也沒有影響到全國獨中統考的如常舉行,更沒有耽誤到學生升讀大學的申請程序。

然而,在國民中小學方面,整體情況就不夠理想,教學進度的落後,影響到SPM考試的舉行,也順便取消了中三PT3考試和小學UPSR考試。更甚者,新學年也必須延後。如果深入了解國民中小學的教學情況,表面上的進度落後固然令人擔憂,也只能無奈以對而已,但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學生的學習狀態。

網課畢竟拉得太長了,2年的居家學習,對學生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一個當前需要去面對的重大問題。這2年來接觸到許多來自國民中學的家長,他們要求把孩子轉到獨中就讀,從所了解的實際情況,感覺到整個國民教育遭到重創,有些家長已經沉不住氣了,他們無法影響校方做出改變,因此只好把孩子帶離學校,另覓適當的學校讓孩子就讀。

疫情讓孩子變成網中人

網路科技固然帶給人們許多便利,也激發許多創意,但是學生畢竟處於成長時期,在網路的世界裡,他們面對許多新奇好玩的資訊和遊戲,往往很容易導致偏離學習環境,等到家長發現時,孩子已經活成一個“網中人”,要如何把他們從網中世界搶救回來,這就是當前許多家長的困擾。

每一件事情總有一體兩面的效應,對於疫情之下的中小學網課,如果學校繼續堅持加強管制,那麼負面的效應也許會減輕,但不易為,因為許多學生處於脫序的狀態太久了,就像脫韁的野馬,要想重新收拾,那需要耗費多少的力氣啊!因此,接下來全國的教育工作者要從頭收拾舊山河,為學生打造一個正常的新常態教學,這條路很漫長,但還是要走下去。

22-2-2022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阅读是一辈子的志业 

去年疫情停课期间,香港友人寄赠一册《千面乐园——我们的儿童乐园》,这本书对出版了1006期的《儿童乐园》作了一个总结性的梳理,此书让世界各地的《儿童乐园》读者惊喜不已。《儿童乐园》从1953年1月15日创刊,直到1994年12月16日停刊,是香港出版界史上最长寿的儿童期刊,影响了海内外几代华人。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曾经是这本儿童期刊的小读者,直到如今,只要回想起当年阅读这本期刊,心中总有一股温馨甜美的感觉。我在小学时候接触了《儿童乐园》,回想起来,至今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并还保持阅读习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到《儿童乐园》的启发。 

从对我而言,阅读是一件最开心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学习的担子加重了,忙碌的生活节奏,也考验着我持续阅读的决心,但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不改其志,有些书是在碎片的闲暇时间中读完的,有些书在读完后掩卷沉思,也写成读后感,与人分享。如今网络科技发达,我不仅阅读纸本书籍,也在线上阅读电子书,甚至也用耳朵聆听电子书,阅读的行为,填补了每天的生活空间。 

过去常听说我国人民的阅读率相当低,这对于我国要提升教育水平来说,将面对很大的考验,因为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习视野,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决定了竞争能力,这也是当前各国教育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并认为在面对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起来的软实力。 

阅读习惯本来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小时候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上了中学又继续巩固,有足够的阅读量,就能培养出阅读能力,对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告诉孩子阅读好书,就像骑在巨人肩上,视野就能开阔,格局就能扩大。 

当前已经进入互联网成熟的年代,阅读方式也有所改变,网路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源,简直取用不竭,然而无论阅读形式上如何改变,最根本的阅读目标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从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在这个资讯发达和瞬息万变的年代,无论是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或是从阅读培养竞争能力,这个道理永远不变。因此,我们应该要把阅读当做是一辈子的志业,人生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四射。 

《日新时代》 

從網課中覺悟

將近2年的疫情就像一場噩夢,這場噩夢對學校教育激起千層浪,在停課不停學的大前提下,學校教育必須要持續進行,因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眼看漫長的網課已經成為常態,但對於中小學的學生來說,能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就看學校如何把教學和評量,還有相關的校園活動都安排得妥當,穩住學生的心,推動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繼續前進。這是在疫情時期學校被關閉的情況下,我們所要面對的考驗,做得好的話,至少讓學生沒有虛度這兩年來的寶貴時間。

至於教育部把新學年推遲到明年3月,我們相信跟疫情時的網課教學進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場疫情改變了這個世界,包括學校的教學被推遲,進而影響了學校的學期制度,姑且不論政府辦的國民學校,對其他私立學校包括獨中來說,就產生了小的反應。

據說3月進入新學年將會成為常態,對國內的國民中小學來說,自然不會造成衝擊,只是獨中在處理新學年的規劃時,就難免會出現格格不入的情況,因為獨中的網課這兩年來基本上都相當穩定,教學進度基本上沒有落後,校方也盡力完成各種考試和評量工作,因此要像往年一樣,在1月進入新學年,根本不是問題,只是在處理初中一新生的時候,需要另立方案處理而已。

網課不利學習欠佳孩子

最近還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要把孩子從國民中學轉進獨中,問起原因,才知道原來是孩子上網課的效果不太理想,從家長的無奈中,可以理解孩子上網課的情況。究其原因,大多數在網課中學習不理想的孩子,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培養好自律的生活習慣,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關鍵因素,因為在電腦屏幕的兩方,往往老師和學生沒有辦法直接交流,就談不上管理的績效。

當然,學生若能發揮自律的精神,善用網課設備,還是可以達到學習的目標,這種情況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會比較明顯,因為學生的成熟度較高,加上有一定的升學壓力,往往成為一股推動力。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是至關重要,然而要培養好習慣,背後必須要有一個信念來支撐,那就是“慎獨”。什麼是慎獨呢? 簡單來說,就是即使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無人注意,也要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並能謹守正道。因此,從去年3月間全國學生進入網課狀態,一切來得突然,如今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考驗,學生能不能夠從網課的學習中培養出良好的學習態度,慎獨這個道理能不能夠被領悟,就決定了這兩年的教育成果。

2021年11月1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考出誠信來

疫情拖太久了,拖太久有太多原因,也無從細說,感覺到全國人民都過得很不快樂。然而,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大家也只能配合度日而已。至於學校的教學工作,線上授課是唯一可以突圍的教學方式,這在先前已經討論太多了,故不再贅述,我倒想對線上考試談一談個人的想法。

自從進入行動管制時期,直到現今,兩年來的校園生活大受影響,在學校關閉的情況下,所有教學活動包括考試和評量,都要在線上實施,這是前所未有的大改變,過程非常艱辛,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工作經驗。

線上教學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態度,這需要通過各種教育管道進行宣導,讓學生瞭解學習的意義在於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也包括讓學生正確對待線上考試和評量。

學生要通過一場人性考驗

當學校要推行線上考試時,各種反應都會出現,正面反面皆有,尤其如何教導學生正確對待線上考試,那是一項非常艱巨的考驗,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網絡技術,從這兩年來的科技發展來看,網絡技術已經進入成熟的階段,因此要克服線上考試的技術考驗,這已不再是阻礙前進的絆腳石。隨着各種線上軟體的完善化,都有助於線上考試的進行。

另一個考驗則來自心態,這關係到人性問題,也是整個考試工作的核心考驗。一些人會認為在無人從旁監督的情況下,考試會失去公信力,因為學生會有作弊行為。其實善用適當的線上管理軟體,必定可以減少弊端,學生要想作弊,機會不高了。當然這還不夠,考試活動畢竟也是一種行為教育,就算是在實體課室進行考試,也難免會有考生違反考場規則的事情。因此,如何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就取決於我們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做得夠不夠。

站在重視教育每一個環節和重視每一個環節教育的立足點上,即便當前處在線上的狀態之中,還是要教育學生誠信以對,這是至關重要的人格教育,學生要完成的不只是一場學科考試而已,反而是要通過一場人性考驗,通過了,才能享有真正的考試榮譽。因此,線上考試要能考出誠信,而這誠信比考試分數更重要。

2021年8月2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在疫情中談誠信

前幾天校方發佈線上考試的消息,學生都有不同的感受,有學生表示這是一個可以作弊的機會。學生有這樣的反應,對於那些處在教學和行政最前線的教學人員來說,大家都要有心理準備,在這個疫情看不到盡頭而教學工作又必須持續進行的情況下,考試要如何進行?我認為這是考驗人性的工作。

過去一年多以來,學校的教學工作主要是以線上教學為主,這是無可奈何之事,校方仍然要去面對。為了淡化考試的壓力,一些學校都把思考策略引向“教學評量”,讓評量學生的方式走向多元化,而線上考試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評量方式而已,它並不是評量學生的全部。

處在這個形勢下,線上教學可以開展出很多令人欣喜的積極面,因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雙方能夠促成良好的教學情境,仍然可以發揮很好的教學功效。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消極面,我認為關鍵在於心態,就看教師和校方的行政層如何去設法解決而已。

如今線上教學已經持續了一年多,這個和實體課迥然不同的教學情境,很多有關的應對措施應運而生,包括許多有利於教學和評量的線上軟體程式都出現了,也出現了符合人性的管理方式,盡可能逐步克服一些可能產生弊端的現象,其中一個現象就反映在教學評量上。

本着良知去完成人性檢驗

處在這場令人擔憂的疫難之中,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信念還是存在的,作為教學人員,明明知道線上評量可能會面對學生不誠實的對待,但如何教育學生以誠信對待評量,除了鮮明的管理條例之外,我們還是要向學生灌輸應有的誠信思想。

面對這一場疫情,人民受盡苦難,這是一場摧毀性極大的無硝煙戰爭,人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會不會受到扭曲,就看我們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一場線上評量,它要檢驗的不只是老師的教學成果,也不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更大的意義是在於如何本着人性應有的良知去完成一場人性檢驗。試想想,學生在實體考場中,尚且都有發生作弊的可能,更何況是在線上的考場呢?

教育是希望工程,我們要在抗疫戰場中堅持高舉教育旗幟去教育孩子,並告訴孩子美麗的靈魂和莊嚴的人性來自對生命的負責任。因此,唯有誠信,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長遠,前程才是光明的。

2021年7月20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从心出发 

一年多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的生活,为了防控疫情,人们的心理负担非常大,环顾全球的疫情,深刻感觉到病毒已把世界搅乱了。 

面对这场疫情,引发人们重新思考应该要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健康” 。简单来说,健康就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对于自己健康或否,都是主观的感觉。因此,觉得自己身体健康,不表示身体没有病。 

根据一般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谓的健康,应该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意义,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对健康意义的界定,也是关于健康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因此,根据专家对健康的研究,提出了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健康。 

如今疫情难以受控,导致人民的行动长期受到管制,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染链,而在行管令下的抗疫生活确实考验人心,每天看到高居不下的确诊人数,加上一年来的生活形态已经改变,在维护健康的大前提之下,人们也唯有适应新常态的生活方式,对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有它积极的一面。 

这场疫情促使我们重新省思要如何保持健康我们要有适当的运动量,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并锻炼出健康体魄。在生活习惯方面,就是要重视卫生,避免受到疫毒威胁。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考验,就是长期处在行管状态之下,行动受到限制,心理产生变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那才是至关重要。 

《老子》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凡事都会有阴阳正反两面,处在逆境中,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就会往大脑传输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就能走出威胁的阴影。我们如今处在严峻疫情下,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环境?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原来心态转变,就能改变人生,心态改变,就能改变命运。因此,追求健康,必须从心出发。 

《日新时代》

總結經驗繼續前進

學校舉行班級經營分享會,聆聽班導師們分享帶班經驗,不禁肅然起敬。聽他們娓娓道出各種經歷,領會到教育工作確實是天底下最複雜的工程,因為從他們的經驗分享中,看出每個人的才情、思維方式、學術專業等都不盡相同,為帶好一個班級,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信念,那就是要指引學生走向成人成材之道。

獨中重視班級經營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教育特色,那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從班級經營分享會中聽班導師的經驗分享,可以感受到那種真實的教育經驗是多麼扣人心弦,他們不需要動人的語言,然而從口裡吐出來的分享話語,卻是句句珠璣,發人省思。他們如果沒有和學生建立真正的師生關係,如果沒有和家長真誠互動,怎麼可能會有那種驀然回首之後心靈上的充實感呢?

能從失敗中找到改善方案

有班導師表示如果不是受邀分享,他就不會主動去整理這些年來教育路上的點點滴滴,就沒有機會回顧過去那一段帶班的心路歷程。我相信只要認真總結自己的帶班經驗,才能從失敗中找到改善方案,也才能從成功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儘管前路充滿各種未知數,人心和時代不會一成不變,但還是可以憑着自己的經驗總結找到方向和動力。

聽班導師總結自己的帶班經驗所提煉出來的金句,充滿哲思,他們從真實的感受中領悟到成長的喜悅。班導師在帶班中引導學生走向正路,也因而充實了自己生命內涵,而班級經營的真正意義,原來就是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從校園到家園,班導師、家長和學生共同譜出精彩的生命樂章。

班導師們總結經驗的結語都很有意思,“多一個與我站在一起的家長,好過多一個與我敵對的家長”、“做個有權力的老師,掌控權力後,才慢慢下放”、“做教育反思與整理感動感覺”等,看似普通的語句,然而感受到那種令人蕩氣迴腸的生命觸動。

教育是一條長征路,要走得遠,就要在一路上不斷總結經驗,再從經驗中摸索前進路向,就像中國當代的國共內戰,毛澤東就是在戰爭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最後才實現革命的理想。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只是目標在於促使孩子成人成材而已。

2021年4月2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收復教育山河

隨着4月5日全國中學復課,校園又恢復過往的氛圍,實施歷時3個多月的網課後師生重返校園,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是很盼望的事,畢竟長期處在網課狀態,沒有了校園生活,總是一種缺憾。

這一次重新復課,心情和過去一樣,在疫情籠罩下,要如何讓校園免於發生確診感染,校方的壓力重大,然而還是要勇敢面對。例如復課後舉行全校集會,無法群聚,只好舉行廣播集會,讓學生在課室裡聆聽廣播器傳來師長聲聲匯報,從去年開始就是這樣,也算是變通之計。

這兩年來師生的相處關係,也因網課的落實而產生了變化。去年中途停課,師生從實體課室轉移到線上課室,大家從適應新措施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從中考驗師生如何突破網絡技術到建立新教學常態。老師們都有各自的體會和感受,雖然持續教學的目標達到了,但績效如何,各有不同的表現。

至於今年迎來的新生,又是另一番狀況,因為班導師和科任老師跟這些素未謀面的新生要如何在線上建立師生感情,然後進行既定的各項教學計劃,還真是一大考驗。師生第一次相會,是從對着電腦屏幕互相打招呼開始的,這跟平時結交網友的情況相似。難怪在復課之前,有些班導師笑稱復課之日,正是會見網友之時,不知道屏幕中的學生和真實的學生本人有何差別?

感受到校園生活的重要性

復課以來,深刻感受到校園生活對於培養學生的重要性,也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畢竟要從實際生活中互相接觸才能起到真正的熏陶作用,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當師生都返回校園,學生在班級裡有很多事情要處理,這些都是要通過班導師的規劃而逐步達成,學生就是要從中去實踐,從能力的提升到素養的形成,都要面對各種人際互動,這是看不到的教育環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環節。

這兩年來長時間的居家上課,固然有很多的意外收穫,然而這畢竟是學校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而真正的學校教育,就在校園、就在課室、就在禮堂的舞台、就在社會的所有角落等,長時間的居家學習也要告一段落,而復課後老師們更要收復過去的教育山河,把學生的學習心態和生活習慣重新調整回來。

2021年4月1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真實的虛擬

開學已經兩個多星期了,師生都已經習慣上網課的方式,雖然無法感受真實的校園生活,但只要把網課掌握得好,至少不會荒廢學業,家長感到安心,學生也不會錯過學習的機會。

當然,這對於學校的在籍生而言,進入新學年再上網課,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感,這也是去年以來師生建立起的教學互動默契,上網課畢竟有它的優勢,就看老師們如何掌握而已。至於那些才剛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初一新生,老師要如何跟他們建立感情基礎,那可是一項嚴峻的挑戰,這也是我一直在關注的現象。

根據我的觀察,對於新生的班導師來說,要通過線上的方式來迎接這些不曾謀面的學生,並根據校方的要求處理好開學前後班上的重要事務,而且還要跟那些也是素未謀面的家長聯繫,確保開學前後學生和家長的心情不會慌亂,班導師首先還得要安頓好自己的心情,才能保證家長和學生能夠安然面對開學。這是一項多麼考驗人心的艱巨工作,然而也是無可避免的新體驗,因此校方必須要多體諒老師的各種心情反應。

師生的身份關係多出一層

這真是一個奇妙的年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世界,原本已經發展成熟的網絡科技,竟然幫了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上的難題。雖然老師們在行管期間遭遇諸多不便,但是生活還是照樣要過,包括學校的教學、活動和考試等等。如今老師和學生的身份關係還多出一層,那就是“網友”,尤其今年的新生,他們和老師的關係,是從網友而成為師生,這個經驗和去年的經驗正好相反,因為去年是從3月開始上網課,原本師生就認識,在上網課後,從師生的關係又成為網友。總而言之,我們常說的疫情下的新常態,師生關係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起了變化,讓原本是虛擬的情境化為真實,也讓真實的情境蒙上一層虛擬,那是一種說不出的真實感,只有師生在接觸後,無論是虛擬或真實狀況下,才能生出的體驗感。

因此,我對班導師的帶班工作一直持以肯定,尤其在獨中校園環境中,看到班導師發揮教育智慧,成為行政單位和家長學生之間的橋樑,無論是在實體的校園或是虛擬的線上課室,照樣能夠發揮教書育人的工作精神,這一點我們必須給予崇高的肯定。

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教育工作正在起着令人震撼的變化,這是新常態下的真實,肯定不是虛擬啊!

2021年2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繼續迎戰

2021學年的線上開學方式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經驗,開學第一天我如常到校,校園一片空寂,這是意料中事,因為疫情不斷加劇,政府必須重施行管令,並關閉全國各級學校,師生改在線上進行教學活動。

對於學校關閉後的停課不停學,全國師生都有了經驗,學習成效如何,就要看教師如何善用網絡科技來發揮教學效果,還有就是要看學生如何發揮主動學習精神。無論如何,畢竟先前經歷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如今重新要求回到線上教學狀態,過去的經驗當然可以讓師生很快適應,而用線上方式來迎接開學,對師生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我們已經沒有理由或藉口來埋怨當前的各種狀況,因為從去年開始實施行管令以來,經歷了各個階段的行管時期,學校在處理線上教學和活動方面都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從停課到復課,從線上到線下,從虛空到實體,這種混合的情況,已經發展出雙線模式,也正在指導今後學校的教學模式走向。

建立新常態的聲音似乎比較少聽到了,但是人們是否已經把新常態的觀念融入個人思想觀念之中,並內化為實際的行為,這就要看日常的行為規範有沒有堅持落實。去年的經歷,從社會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單就如何善用網絡來進行線上工作,其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超越,人與人的溝通與互動早已產生巨大的變化。

線上教學的效用超乎想像

現今網絡科技已經成熟,看不出使用網絡來進行線上活動包括線上教學還會有什麼不足之處,反而看到線上教學所發揮的積極效用是超乎想像的,然而實施效果如何,還是要歸結到心態這個關鍵因素。

舉個日常例子,我上網進行巡堂工作,進入一個又一個虛擬課室看師生上網課,就看出各種狀況,當然多數是美好的畫面,但不排除仍有表現不足之處。這些問題可以解決嗎?當然可以,如何解決?就看實際管理而已,畢竟網絡只是一個工具,只要善於利用,就能創造價值。

在打贏這一場疫疾的同時,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也正在面對一場不能迴避且必須打贏的硬仗。師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裡,還是要讓自己活得實實在在,就好像在實體課室裡一樣。因此,可以預見今後的學生,學習效果和行為態度好不好,取決於他們如何正確對待虛擬空間的認知態度。如此而已。

2021年1月2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施與受 同功德

年尾假期並沒有讓我閒空,因為要籌備各項開學工作,包括處理新生事宜。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並沒有稍緩,反而令人擔憂。如今看到許多行業受到衝擊,直接影響到國民生計,人們普遍盼望疫情快快過去。

反映在學校工作,看到一些家長在疫情中面對家庭經濟拮据的窘境,有些甚至交不出孩子的學雜費。獨中是有情有義的教育機構,對於那些面對經濟陷入困境的家長,往往都有相應的援助措施,常見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助學金。

獨中是一支緊密結合社會支援而發展起來的民間教育系統,無法像國民學校一樣提供免費教育,它的收費也無法抬高到一般私立學校的水平,而接受獨中教育的學生,有些來自中等階級,中下階層的當然也有,這也就是獨中辦學者必須要去承擔的社會責任。這項社會責任落實到學校教育工作之中,就反映在尋求助學金來幫助經濟困難的家長,以減輕孩子的教育經費負擔。對學生而言,提供助學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飲水思源和感恩圖報的精神。

向學生指出助學金的意義

每逢年初,我都會召集申請助學金的學生,一方面向學生指出接領助學金的教育意義,另外還要疏通一個觀念,那就是如何正確看待施與受的關係。曾經遇過一宗個案,一名家長遭逢生活劇變而喪失工作能力,我鼓勵他申請助學金,並告訴他社會還是有溫情,只要認真面對,在接受援助之後,就可以讓孩子安心就學,而孩子也要接受校方的安排,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每週抽出區區兩個小時幫忙學校行政單位處理一些簡單的工作。我強調這是教育行為,可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這個好心建議被家長拒絕了,表面理由是不要干擾孩子的學習時間,說不出的深層理由無非是家長的心理負擔而已。

我曾跟學生說過,接受社會支援本身就是一項功德,它和施恩是同比重的。接受支援能促使群眾為教育做出貢獻,按照這個思考邏輯,施恩者必須要感謝求援者,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循環。雖然疫情嚴峻,但無法阻斷教育的決心,教育是希望工程,社會溫情就是推動力,施與受相輔相成,兩者都是人間教育事業,而且功德同比重啊!

2021年1月1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律行成習 化習為德

日前閱讀一篇關於中國校長分享辦學經驗的文章,讀後於我心有慼慼焉!這位校長在一所普通中學掌校,基於學校的地理因素,學生來自鄉村、半城鄉和城市地區,學生的學術和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對於這樣的學校,要如何振作起來,真是非常大的考驗。於是校方提出“律行成習,化習為德”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從生活常規出發,校方宣示“不求人人成材,只要個個成人”,教育,就往最樸素的道路前進。

讀了這則文章,回想幾天前在報章上也讀到一則文章,內容關於網絡社交媒體如何衝擊獨中教育,肯定了現今獨中生利用網絡社交媒體衝擊獨中教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甚至把獨中的教育模式形容為權威教育,連奴化教育一詞也抬出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我把上述兩件事擺在一起,只是要為當前的獨中教育打抱不平,我們何嘗不知道當前這個網絡科技已經成熟的年代,現今的獨中生是屬於00後的Z世代,還有準備在3年後迎來2010年代的“阿法世代”,但是如果無限放大這兩個世代的網絡遺傳,然後搬出什麼民主自由的藉口,就以為當今的網絡社交媒體對獨中辦學所帶來的壓力是一種合理行為,那未免太膚淺了!

駁斥這種言論,正好也是檢驗獨中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是否充足,探討Z世代和阿法世代的教育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能把當前學生濫用網絡的情況解讀為民主自由,甚至曲解為年輕人為華教一雪“奴化教育”恥辱。要強調培養學生規範意識

如果我們留意國內的大學校園,可知許多大學生在網絡社交媒體中利用匿名社交平台來攻擊自己的大學,這種情況也出現在許多大型獨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越來越多人包括大學生和中學生,他們利用網絡上的網紅效應,並以匿名方式對不滿的現實進行肆無忌憚的破壞行為,難道校方就無可奈何了嗎?

不是的,作為一名獨中教育工作者,都應知道中學階段的孩子仍然是思想不成熟個體,他們最需要的教育就是如何培養正當的規範意識。中學階段屬於基礎教育時期,這是所有中學教師都必須深明的教育大義,如果有人披着一層民主自由的外衣,就把當前的獨中教育貶為權威教育或奴化教育,這是對獨中教育的無知。對於這種人,有識之獨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要迎頭痛擊而後快!

中學時期最理想的教育模式,還是要強調培養學生的規範意識,從他律到自律,套用上述中國學校的說法,就是“律行成習,化習為德”,從建立規範到培養良好習慣,進而內化為個人品德,這是中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堅持的教育理念。網絡社交媒體固然可以有很多花樣,但必須環繞在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教育境界。願獨中教育工作者加油!

2020年12月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學校是希望根據地

今年各獨中招生面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各校招生情況不一,目前所招到的新生人數也多寡不等,但基本上都獲得了廣大家長的肯定。

經歷了將近半年的努力,我的學校也達成了招生的目標,對於那些成功被錄取的學生,當然是令家長和學生欣喜不已,表示獨中學額在這個年代已經顯得越來越珍貴,許多家長也以孩子能夠考上獨中而感到安心。當然,中小型獨中也仍在積極招生,並通過招生來宣教,向華社展現學校的辦學素質。

越來越多家長都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必須予以關注,因為一旦錯過中學階段的教育,肯定影響孩子的前途。因此,為了爭取孩子進入獨中就讀,尤其那些處在及格分數邊緣的學生,家長的焦慮更甚於孩子。

家庭須完全配合校方安排

眾所周知,家庭是最原初的教育所在地,很多孩子的習性養成,最早形成於家庭教育,因此經常有人認為孩子的在校行為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素養,這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今的家庭結構已不是我們小時候所看到的男主外女主內情況,為了生計,往往男女都要共同主外,然後一起主內,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異於過去。因此,學校才是家長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希望根據地。

對於考進學校的學生,接下來的3年初中教育階段,肯定是一個相當艱苦的教育過程,因為剛剛完成小學階段教育的學生,稚氣漸脫而未脫盡,品格的繼續塑造還是最迫切的,如何在這3年內把品格端正和鞏固,以面對未來的3年高中教育階段,仍是學校的教育重心所在。孩子的品格教育要在學校實現和完成,家庭就必須要完全配合和支持校方的教育安排。因此,我們說學校是教育希望的根據地,道理即在此。

從家長來到我面前為孩子爭取進入學校就讀的期待眼神,我感受到家長眼神的兩層意義,第一層是要求讓孩子進入學校就讀的願望,第二層則是要求孩子在這座校園中實現成人成材的教育目標。因此,無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就是希望,家庭是教育的奠基地,學校則是教育的根據地,為人師者,若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才能理解原來教育和希望是表裡合一的。

2020年11月1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為孩子尋找明天

感覺到這個年代的家長越來越不好當,尤其是面對孩子要升中學之際,許多家長更是操心不已,因為要讓孩子升上一所理想的中學,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中學時期孩子的成長特性來看,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在成長過程中,中學時期的心智成長和個性變化是最明顯的。從少年邁向青年,這段時期的成長結果將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路向。因此,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有些家長意識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天下父母心,有誰不對自己的孩子抱以憧憬呢?

從多次跟家長的會談中,深刻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教育前途深感憂心,尤其孩子即將升上中學,家長有許多考量,都環繞在對孩子的期望上。現今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比過去的家長高,尤其隨着資訊社會的發展,社會變遷之快,更讓人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對孩子的教育期望,當然越來越高。

盡力打開家長的思想格局

回想這段日子以來,許多家長抱着複雜的心情走進校園,希望能夠為孩子爭取到一個學額,他們憂慮孩子的教育前途,知道只要錯過了這段中學時期,就沒有辦法再挽回,當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紮實的學習基礎,不免有所操心。家長也意識到我國中學教育存在多元的選擇,除了國民中學之外,獨中一直是華小學生最理想的升學路徑。當然,這幾年來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崛起,似乎對獨中教育產生了影響作用,然而並沒有造成威脅,因為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承擔高額的學雜費。於是,經過數十年勵精圖治的獨中,成為家長在國民中學以外的最佳教育選擇。

這些年來,獨中已經發展出獨具特色的人本教育模式,引來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從所看到的獨中教育景象,無論學校規模的大小,獨中通過母語教育,對升上來的華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尤其融合班級經營和聯課活動所打造起來的教育模式,就是許多家長夢寐以求的理想教育,只是獨中數量畢竟不多,形成僧多粥少的現象。為了協助家長撐起孩子的明天,我嘗試盡力打開家長的思想格局,在家長能力許可的範圍內,讓他們從大型到小型獨中之中,找到適當的學校和教育的明天。

2020年10月27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關於雙線教學

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居家行管时期,线上教学成为期间弥补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促使教育界人士探索线上教学对未来教学模式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构成相辅相成的双线教学模式,势必成为未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其中一股推动力。

进入后新冠时代,我们通过建立新常态来审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校园里,师生的教学互动情况是决定教育素质的关键,如今师生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行动管制,回到校园后,蓦然回首,当然更加珍惜眼前的校园生活。至于线上教学从弥补教学到充实和加强教学素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实践的教学工作,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网络科技在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将继续朝向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前进,双线教学模式从相辅相成到融为一体,必定能够开创新时代的教育视野,我们乐观其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在新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根据实际的情况发展出理想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未来可以追求的教学方向。

早知今日 何必當初?

一位來自國際學校的家長來見我,請求把孩子從國際學校轉到獨中來就讀。像這樣的案例,今年內我接觸了幾宗,對於有關國際學校的教育情況,我從這些家長口中沒有聽到正面的評價。當然啦,我相信有正面評價,但不是來自這些家長。

回想多年前我在巴生工作,認識一位留台學長,他做生意賺了很多錢,經濟能力強,就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就讀,後來發現出了問題,他半帶開玩笑對我說,孩子從學校回來後,就跟他講“鬼話”。問他何出此言,才知鬼話之說有兩層意思,表面上是孩子回家後以英語跟家人溝通,另一層的意思是英語背後的文化觀念。無論是哪個層面,家長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

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就讀是這些年的社會風氣,數年前華教界有人將之解讀為“英文回流”現象,對獨中發展產生一點兒影響,因此獨中真正的挑戰者,從過去的國民中學,如今又加上國際學校,而且後者來勢洶洶,吸納了不少華社中上層的家長。

生活圈子也許會走向偏狹

前陣子行管期間全國停課,感受到全國各源流中學當中,獨中的教學品質算是維持得最好的,從家長的普遍讚賞可以看出來。至於一些國際學校的家長則對孩子在行管期間荒廢學業感到無奈,然而根據我所接觸的案例,最關鍵的並不是網課的教學問題,而是家長感受到孩子所接受到的西方式教育熏陶,和家長的生活理念不一致,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自由”、“人權”思想,令家長不知所措。

聽說好些家長後悔了,就想要把孩子轉來獨中接受嚴格的管教,然而習氣已經養成,加上課程適應的問題,其實不容易處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一代的家長,他們過去都是接受傳統的華人管教思想,無論念國民中學或獨中,畢竟生活在相當傳統的華人社會之中,我們的生活價值觀經過多年的考驗,還不至於走向西方模式的自由主義之路,那種動輒訴諸“自由”、“人權”的話語,我們聽不習慣,也難以接受。除非這些孩子將來安身立命之處是在國外,否則以這種不接地氣的觀念,他的生活圈子也許會走向偏狹。

教育原本是要傳承文化,但如果下一代的孩子接受的是不同於東方世界的文化思想,家長可有信心接受他們?這是我的疑惑。

2020年9月2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害怕行管

學生講過的話往往發人省思,一位班導師向我敘述班上同學跟她講的話,聽了不禁莞爾一笑,但又給了我一個警惕。那位同學對老師表示擔心這個學期的短假期之後,若又迎來行動管制的日子,那真不知如何是好?

說的也是,今年3月18日,全國進入行動管制時期,那時候正好是學校假期,等到開學後,竟然是長達數個月的行動管制時期,一開始還以為可以放鬆一下,就當作額外的假期,哪知道一再延長的行管令,讓人民無可奈何,尤其是學生,他們渴望回到校園的心情更是無以復加。

雖然停課不停學,唯有通過網課來解決上課的問題,但還是有它的局限性,畢竟孩子們要的不是這樣的學習環境,網課可以作為學習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前幾天出席全國獨中校長與中國校長線上教育交流會,聆聽來自中國上海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談疫情之後新常態下的學校教學與管理,以及新常態之下育人方式的變革,頗有感觸。

要回歸真實又能超脫虛擬

盧校長說得好,“再炫目的虛擬都無法替代最樸素的真實”,這句話簡直給教育工作者一個深刻的啟示。盧校長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一切浪費都是由於學校和現實隔離開來”,以及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來論證,確實一針見血。

當前教育界普遍討論疫情下的新常態如何反映到教育上,這是值得探討的當代教育新課題,相信隨着網絡科技的發展,若和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必定能夠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觀點。

未來的教育走向,必定朝着“實體課為主,網課為輔”模式前進,隨着疫情的發展,又遇上網絡科技成熟的年代,學校教育必定走向新的發展道路。有時候,我們對這場疫情有說不盡的感想,想想看,當人類發明收音機的時候,教育並沒有被顛覆,等到電視機面世了,教育依然如常發展,人們並沒有因當年的科技產品對教育造成什麼衝擊有過太大的反應。可如今一場曠時頗久的疫情,人們才驚覺如果再不善用網絡科技來發揮教育的核心價值,那就辜負了這個時代。

學生在乎校園生活,因為人畢竟是要回到真實世界,才能感受到存在,教育要回歸到真實,又能超脫虛擬,那麼才能實現上述杜威和陶行知的偉大之言。

2020年8月2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文章

新常態與好習慣

當行動管制令發展到復甦期階段,基本上全民已經從管制令中解放出來,過去那種提心吊膽的感覺似乎越來越淡薄,人們的戒心也逐漸放鬆,留在大家口頭上的大概就只剩下“新常態”3個字而已。

什麼是新常態?很多人都說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的日子了,但這句話要如何理解?我們要如何進入新常態?我估計很多人都講不清楚。須知新常態並不是測量體溫、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而已,那些只不過是外在的管理措施,但如果沒有外在管理措施也是不行,畢竟我們還沒有完全擺脫新冠病毒的潛在威脅。

必須有堅強的理念來支撐

前幾天聽聞南馬有一所私立學校被罰款,因為學生在校內沒有遵守防疫標準作業程序,擅自移動課室內擺設好已符合社交距離標準的桌位。當然啦!會這樣搞的學生,他們應該會嬉鬧成一團。這是孩子的天性,校方如果沒有適當的宣導,這些困在家裡太多天的孩子,平時只聽說諾希山是抗疫英雄,還有觀看那些鋪天蓋地而令人目不暇給的網絡資訊,其實難以激起孩子們重視新常態的想法。他們居家學習時期,家是最安全的,而處在這麼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抗疫,一旦走出家門回到學校,才是他們真正實踐培養新常態意識的開始。因此,提倡新常態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理念來支撐,這樣才能行穩而致遠,千萬不要以為新常態只是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它其實來自日常待人處世應有的生活態度。

學校裡的老師要如何落實這個新常態的生活理念?我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切入點,然後才能踏踏實實貫徹下去,那就是必須回歸到教育的根本意義,還有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實我們可以很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培養好習慣,教育的目的在於教書育人,但以育人為本。這就是我們在學校提倡新常態的思想基礎。

一場疫情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把我們漸行漸遠的步伐拉回來,促使我們認認真真和踏踏實實面對過去在生活教育上所面對的無奈。我們畢竟還是要回到現實,做好為人師表應盡的責任,那就是要把育人的責任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把培養好習慣作為教育工作的終極目標,那麼就不辜負這段日子困在家裡進行思想沉澱的機會。

2020年7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新常態推動教育改革

3個多月來,學校關閉期間,校政照常運作,實有賴於網絡所帶來的方便。於是,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都自然而然走向網絡化,全都在線上(online)進行了。教師們的授課,在線上進行,通過善用各種線上教學工具達成教學目標。

除了教學,也在線上舉行學期考試,所有進行考試會引起的管理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絡技術獲得解決。至於學校各種會議和師資培訓活動,也是在線上順利舉行。更甚者,學生在線上進行聯課活動,師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實現真實世界的教與學,活動成效如何,就看教師的教學帶動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態度。這3個月以來的日子,行動管制固然給師生帶來生活上的不方便,然而另一邊廂,儘管線上教學未必是最完美的替代教學模式,但師生的教學活動仍然可以在網絡世界中締造精彩。

在管制的情況下,校方盡可能保留既定的校園活動,讓師生參與來豐富日常教學的內涵,也促使學生在純粹的學科學習過程中,通過其他群體活動來調劑學習生活,不只為居家學習留下美麗的回憶,也為往後的學習開創新局面。

在這樣的教學要求之下,校方堅持保留一個大型活動,那就是一年一度盛大的家長日活動,通過線上方式要求發揮家長日應有的親師交流功效,這項艱巨的任務帶給師生一個檢驗能力的機會,一方面檢驗操作網絡技術的能力,另一方面考驗班導師領導和統合學生的能力,最終要實現親師交流的活動目標,並在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掌握電腦和善用網絡,和班導師一起搭建親師交流的平台。

網絡科技已滲透教育領域

這3個月來,在獨中教育領域中,由於學校面對經濟壓力,加上獨中教師對教育工作的使命感比較強烈,基本上實現停課不停學的教育目標,許多教師還在網絡世界中摸索出一條路來。如今我們在線上舉行師生大集會,校方向學生發佈重要消息,甚至也在線上舉行招生說明會,過後繼續重播,讓招生訊息流傳更廣。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教育新常態,我認為其中一個現象就反映在網絡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未來的教育發展,實體校園的存在仍然無可替代,實體課室裡的教學活動當然還是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但是網絡科技已經完全滲透到教育領域,並且帶動改革,讓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走向另一個前所未有的改革狀態,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世界已是一個新的生存狀態,現在還只是起始階段而已。

2020年6月3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為下一階段復課做好準備

隨着復甦式行動管制令頒布後,看到許多行業經過3個多月的停滯,終於逐步恢復營業,人們可以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這段日子以來,教育界人士都在引頸盼望學校復課的消息,唐代詩人溫庭筠的小令《望江南》,曰:“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大概可以用來形容那種盼望教育部宣佈復課日期的心情,因為網絡上的假消息太多了,看多了也心煩,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專注於張羅復課前的各項事務。

在教育部公佈復課確切日期之前,有學生和家長都問過我,當然問不出答案啦!這種情況就像每一屆全國大選之前,朝野都在猜測大選日期,但等待總有一個盡頭,遲早而已。

第一階段的復課日期終於在萬眾期待之下宣佈了,在獨中方面,也牽引出除了高三之外,高二和初三是否可以復課的問題。然而這畢竟是各校的辦學主權,只要不違反教育部的規定,那就夠了,畢竟校方還是要從維護學生安全和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的角度來思考對策,而且必須循序漸進,才能確保師生安然無虞。

先決條件須鞏固線上教學

在我看來,第一階段的復課,只不過是初始階段,煞費苦心張羅復課工作,其實是為了緊接下來第二階段復課做準備,畢竟第二階段的復課安排才是真正考工夫,所涉及的復課年級更多,若大批學生回到校園,又要遵守防疫標準作業流程,從教務處的課程安排到訓導處的學生管理,還有各部門的校園維護,那肯定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考驗。

無論第二階段復課之前的準備工作對學校管理人員會有多大的煎熬,對師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各方都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我認為先決條件必須加強鞏固線上教學,這是迎接更大規模復課範圍的決勝關鍵,加上獨中具有靈活的辦學方針,各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安排更大規模的復課措施。

在這個百年未遇的偉大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感受尤深,因為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在同一個時間和全球提倡建立新常態碰撞在一起,幸好人類社會早已成功締造網絡科技時代,儘管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終結,但我們有信心迎來下一個精彩的新世紀。

2020年6月2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線上教學所面對的挑戰

經過近3個月的觀察,獨中推動線上教學基本上已經形成教學新常態,加上各獨中之間的觀摩,各校也盡力去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全面線上教學,基本實現“停課不停學”的目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長時間停課,反而出現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過去有人感慨,要想推動教師善用電腦科技來輔助和加強教學,還真不容易,因為不是每一個教師對電腦科技的掌握水平都一致,而且有些教師也基於各種因素而不能善用電腦和網絡來輔助教學。畢竟時機未到,大家感受不到那種迫切的時代需求,然而隨着一場疫疾所造成的衝擊,除非教師不想繼續服務,否則都得硬着頭皮去學習掌握各種線上教學的技能,這麼一來,過去長期以來難以實現的教學變革,似乎都在一瞬間實現了。有人還開玩笑說教師搖身一變,成了線上主播,過去計劃要籌備較長時間達成的線上教學計劃,全都提前實現了。

另一方面,學生的網絡科技掌握能力也推動了線上教學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跟學生一樣處在學習的狀態,一方面在線上如同往常實體課室的情景一樣教學,另一方面也在學習掌握各種線上的技能來滿足教學的需求。

沒充分心理準備面對劇變

然而搞了這麼久,線上教學仍然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突顯過去日子裡,人們沒有充分心理準備去面對這一場劇變。我看到的現象是很大人數比例的學生都是通過手機來進行線上學習,從表面上來看,當然可以證明手機的妙用無窮,小小一台智能手機,似乎就能取代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可是面對這麼多科目,總不能長時間面對手機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必需品,固然帶來方便,可是也看得出手機的局限性。和電腦相比,狹小的屏幕,在處理比較複雜的學習情況,諸如數學和物理的運算,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

從現今許多家庭情況來看,原來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足夠的電腦設備,因為現今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方便,讓許多家庭沒有意識到電腦的重要,人們寧可花同等的金錢來購買手機,也不會優先考慮購買電腦。因此,經歷了長時間用手機進行線上學習的學生,會不會帶來眼睛健康的問題?我相信是肯定的。

2020年6月1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起來!不要做迷惘的孩子

行動管制超過70天,日子說長不長,說短又不短。驅車經過市區的店鋪,看到人們都戴口罩和排隊,而且保持1米距離,井然有序地購買東西或處理事務,這是過去不曾見過的畫面。誰知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經此劇變,都似乎漸漸習慣了。

邁入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人們是否已經完全適應新常態呢?這還有待日後繼續堅持,大家都知道再也回不到從前,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都要改變,進而將催生新制度,這是可以預見的前景。

那麼在教育界呢?當然也面對衝擊,師生要建立新常態,迎接新生活。雖然我們看到國內各級學校都在進行線上教學,固然是好事,畢竟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停課不停學”的教育目標,然而我們也看到一些令人感嘆的情況。

從一些教師的心聲中,了解他們目前所面對的問題,一些學生在行管期間,誤以為解除了平時的行為約束,他們終日沉迷於網絡遊戲之中,導致線上教學出現了管理問題,讓教師在電腦屏幕前大嘆無奈!

對於當前教師所面對的問題,也給了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示,那就是教育工作原本就是天底下最複雜的工程,縱使行管期間學校關閉,仍可通過網絡來進行線上教學,然而這跟在實體教室上課的感覺完全迥異,尤其這種教學模式更加考驗學生的自制能力。

要回到根本的學習態度上

當然,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出自制自主,進而自學的學生,當他們離開中學後,才有能力去攀登另一座學術高峰,即便不再升學,也要能夠融入社會,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定位。看到嗎?在中學教育中,無論是在實體教室,或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裡,要想培養自制自主和自學能力,學生畢竟還是要回到根本的學習態度上。

當教師聯絡家長,反映孩子上網課的脫序行為時,其實很多家長都無奈以對,因為孩子沒有善用網絡來學習,反而借助這個方便一頭栽入虛擬的網絡遊戲世界,而且作息時間顛倒了,就算是守在家裡避過了新冠病毒的感染,然而他們並沒有在老師的苦心栽培下建立學習的新常態。

未來的教育肯定會逐步建立新常態來迎合新時代的要求,也肯定出現以實體課堂教學為主和虛擬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而且這樣的教學環境也會不斷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只是那些還在迷惘的孩子必須要從虛幻的網絡遊戲世界回到人間,教師們要善於領着他們出入虛擬的線上教學空間,並重塑教育新常態。

2020年6月2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世上最大規模的教育改革

幾天前在線上主持校務會議,這是過去不曾有過的舉行方式,一百三十多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教師,大家在行動管制令之下居家防疫,超過兩個月沒有會面,如今都在網上重逢了。像這樣的線上活動,我相信很多人參加過線上講座會,都有相似的經驗,證明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阻礙到日常的活動,只是我們換了另一個方式來處理而已。

這段期間教師的教學關係到網絡科技的掌握,學校的教師們來自不同年齡層和教育背景,因此在行管之初,校方根據“停課不停學”的指導原則要求繼續進行教學,對教師們來說,都有不同的心理壓力,但經過這段適應過程,基本上都可以掌握了;至於教學績效如何,那是另一個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們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中,要有新常態,至於在教學上,也要作出相應的變革。因此當前的教學現象,也促使我們去思考未來的學校教育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可以肯定的說,當前學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這個現象也形成世上最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因為我們的教學地點從學校移到家庭,藉助已經成熟的網絡科技,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的教學目標。這兩個月來,教師們憑着一股學習幹勁,掌握了直播和點播的技術,在線上對學生進行了教學活動,而學生也配合教學要求,並發揮自主學習的精神,在線上完成聽課、寫作業和測試等。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行管期間,家長成為監督教學的教育伙伴,這也形成親師合作的新氣象。

形成一個共同提高的局面

處在這麼一個特殊的年代,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人類的繼續生存起了無遠弗屆的影響,而對教育的影響,尤其在掌握網絡科技方面,將加快前進步伐,這是可喜現象。反映在學生身上,我們看到學生在沒有老師往常的耳提面命之下,發揮自主學習的精神,以這個年代的學生能力而言,那不是什麼大問題,反而學生的資訊能力也推動教師們更加提升線上教學能力,形成了一個共同提高的局面。

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往好的方面來看,這場疫情對教育發展所起到的影響,將促使教育邁向更大步的改革進程。

2020年5月2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前進的動力

行動管制已過兩個月,這段日子以來,一方面和家人過着形影不離的生活,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跟進學校各項行政工作,像這樣的生活狀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驗。

觀察女兒的學習狀況,比我原先想像的還好,這一代的孩子畢竟是所謂的“網絡原住民”,他們很自然融入網絡世界,並從中找到學習的規律和樂趣,而且也看到老師們在行管時期都投入線上教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看到了一股教育新氣象。

回到學校,整座校園冷清清,很多師生都跟我一樣,多麼希望能夠早日回到校園,過去那種人與人互動的情景,都成為大家的憧憬,我相信當大家久別重逢之後,都會更加珍惜在校生活的日子。

這場疫情刺激了全球超過半數的人們,大家都要從被管制的生活中活出精彩,地球也因為人類的生活步調暫時放緩下來而得到喘息,就如那條少了遊客干擾的馬六甲河,竟然變得清澈見底了,令人欣慰萬分,原來純淨的河水是如此美麗。

善用科技去充實教育內涵

孩子們從線上教學獲得更多的啟發,而且長時間和家人相處,也在家居生活中學會扮演應有的家庭成員角色。我看見自己的小女兒,每天起床洗刷後吃早餐,接下來就上網學習,因為學校各科課程的進度不能落後。學習之後做家務,飯後就洗碗,每個星期有固定時間清洗廁所,也幫忙晾衣收衣和疊衣,從而減輕了我和太太的家務負擔。

對於這場疫情,確實百感交集,看到全球患病人數與日俱增,而死亡人數一直在攀升,一些國家的政客沒有把人命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令人心寒啊!就因為人命關天,我們寧可限制行動以保障生命安全,加上在這個網絡科技已經成熟的年代,生活上並沒有遇到太多的阻礙,反而還能創造更多意想不到的生活便利和學習效果。

《老子》第58章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們在這場病疫危機中發現了前進的動力,教育工作者善用科技去充實教育內涵,並從傳授知識的主導者轉變成課程的設計者,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從而顛覆了傳統的教學觀念,並展現了符合新時代的教育本色,這是時代所賦予的使命,無法回避,肯定不能錯過。

2020年5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