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賀年片

迎接農曆新年的那段日子,年味越來越濃,那種感覺難以言喻。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不斷地提昇,對過新年的憧憬並不因為生活考驗而稍有改變。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互動方式,受到今時今日先進網絡科技的影響,賀年方式也起了變化,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新年前夕寄賀年片的傳統。

過往的年代,新年歌中也有唱到賀年片,其中膾炙人口的《一張賀年片》和《小小賀年片》,現今還能從網路上蒐尋到,聽了很能回味曾經流行賀年片的年代。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有寄賀年片給親朋戚友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已深藏在記憶中,若沒人提起,大概不會有人在意。如今偶然想起當年寄賀年片這一件事,仍然感到溫馨無比。

宋朝已有拜年貼

我們所熟知的賀年片,其實是超過千年曆史的中華民俗傳統,可為是富有古代遺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宮廷和官府中就有送“拜年帖”的風氣,到明朝時期,則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直到清朝,風氣持續盛行,且更勝前朝。

進入民國以後,發展成為賀年片。這項千年傳統不曾間斷,且隨着網路科技的發展,賀年片的形式也已轉化為電子賀卡。前幾天我的同事還向我提起當年,以前學校每年都會收到很多賀年片,她都張貼在展覽闆上,擺在校園明顯角落,以作為迎新春的佈置,頗能引人注目。

寄賀年片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社會關係脈絡,因此選購賀年片時,都會講究設計款式是否適合接收者。回想當年,人們都會在新年之前到書局去選購賀年片,花一點時間伏案為每一張賀年片寫上祝福語,接着裝入紅色封套,貼上郵票,然後投入郵局信箱,通過郵差把滿滿的祝福傳送給四面八方難以見到面的親朋戚友。

祝福心意沒改變

還記得那個年代,郵局還得專門處理賀年片的派送,人們郵寄的賀年片實在太多了,導致郵局來不及處理而未能及時將賀年片送到。然而,無論何時收到賀年片,接收者的心中都會激起一股暖流。

農曆新年是全球規模最為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隨着時代的變遷,以賀年片拜年的方式也改變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各種方便,也改變了生活節奏,但千年以來在佳節期間對他人的祝福心意並沒有稍微改變。

2024年2月13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4%b8%80%e5%bc%b5%e8%b3%80%e5%b9%b4%e7%89%87

大馬年味最濃

農曆新年越來越靠近了,年味也越來越濃。首先讓人感受到濃烈氛圍的,就是聽到新年賀歲歌曲,在購物商場裡,越來越多人趕辦年貨。

我從學校的校園廣播聽到學生點歌寄意,都是耳熟能詳的新年賀歲歌曲,校方也正在籌備迎新春活動。打開電郵,收到各友校傳來的電子賀年卡,還有文教團體都來邀請學生參加揮春比賽。

賀歲歌曲推陳出新

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為張羅迎接農曆新年而忙碌,尤其吃到一口年餅,無論這一年的日子過得如何,心中總有千般滋味,隨著那一口熟悉又傳統的年餅味道,找到了迎接新年的憧憬和動力。

我的夫人特別愛聽新年賀歲歌曲,認為賀歲歌曲最好聽,且充滿正能量,無非是激勵人心努力向上向善。這些歌曲聽了幾十年,同樣一首歌經過不同年代的歌唱者,還是好聽。加上這些年來,我國本土創作的新年賀歲歌曲推陳出新,年年都有新歌,很有共鳴作用。

對於歡度農曆新年,當然還有很多傳統習俗仍然保留在我們的節慶之中,我們也已習慣如此過年。然而,這樣的過年方式,也給許多外國外人感到驚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人士。我在前幾天接待了一群來自中國汕頭的賓客,從他們所體驗到的,加上我的講解,他們深刻感受到原來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竟能完整保存下來。

上述中國人的觀感並非誇大之言,我也一直認為我國華社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是真正做到完整保存的情況。關於這個現象,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我認為這跟華人先民離鄉背井,來到南洋艱苦奮鬥有關,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本,在面對各種現實磨難的情況下,堅持發展教育以傳承文化。

保留傳統文化底蘊

中華傳統儒釋道合一的思想原本就融入我們的生活,並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儘管馬來西亞有特殊的地方環境,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民俗信仰、華文教育、節慶活動等獲得了傳承,我國華人把中華文化塑造得更有特色,既保有傳統的文化底蘊,也具有赤道國土多元種族的文化融合。

當中國的朋友讚揚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成就時,我們更要感恩當年從中國南來的先輩所付出的一切代價,我們沒有被同化,反而完整繼承華人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在這裡發揚光大。

2024年1月3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5%a4%a7%e9%a6%ac%e5%b9%b4%e5%91%b3%e6%9c%80%e6%bf%83

放緩籍貫方言的消亡

上星期發文對馬大中文系舉辦全國第一屆漢語方言講故事比賽給予極大的肯定,並認為這是一項壯舉。比賽圓滿結束後,我從網路媒體和電視新聞看到了相關的報導,相信已引起我國華社的關注。

關於傳承方言的問題,確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設法保留瀕危語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全球至今仍有7000餘種活躍語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語言面臨生存危機,因為使用者逐漸減少,有者甚至瀕臨滅絕。這是不爭事實,許多語言學家都在努力搶救,設法將瀕危的語言保留下來,以放緩消亡的速度,或許這些瀕危語言已經沒有實用價值,但至少還有學術研究價值。

馬大中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拿督黃子堅也表示當前華社各籍貫方言面對的困境,方言走向式微已不可逆轉,但對於保留華裔身份認同,仍然具有深重的意義。

在電視上看到上述比賽獲獎學生的訪談,他們也談到一個重點,那就是許多華人家庭重視華語和英語,家長不再用方言和孩子交談了。很多家長不使用自己的籍貫方言,加上當前英文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語文,為了孩子的教育前途,用方言和孩子溝通似乎是不切實際的語言行為。

原本講好華語和方言分別是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責任,不應該有所衝突,但經過長期的教育打壓,到了今天,卻成為一個必須反思和反省的嚴肅課題。我們生活在一片多元種族文化的土地上,在憲法的保障下,各族人民都有權利學習和傳承本身語言,那傳承方言的責任到底要由誰來承擔呢?

前兩天我出席一所華小的校慶晚宴,該校在宴會上安排了開場表演,學生合唱團演唱了方言民謠《天烏烏》和《月光光》,那清純的童音,把兩首曲子演繹得非常好,曲罷獲得滿堂掌聲。

鼓勵多講方言

這樣的演出,換在那個強力推廣華語的年代,是不可思議的,但今天也看出很多學校都鬆綁了,讓孩子有機會用鄉音唱出具有文化底蘊的民謠,這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另一個新起點,值得鼓勵和提倡。

華社的中生代經歷過語言打壓的年代,如今都成為華社的中堅分子,如果能把傳承中華文化的思想格局擴大到推廣籍貫方言,那麼在堅定我國華裔的身份認同上,就多了一個堅強的理由。

2024年1月1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4%be%e7%b7%a9%e7%b1%8d%e8%b2%ab%e6%96%b9%e8%a8%80%e7%9a%84%e6%b6%88%e4%ba%a1

是時候推動方言演講比賽了

假期裡接到一則消息,令我興奮不已,校內2名學生代表學校參加馬大中文系主辦的第一屆漢語方言演講比賽,雙雙皆入圍,準備在數日後赴馬大參加決賽。

談到方言,很多人或許都會有所感嘆,因為現在很多華裔子弟已經無法掌握方言了,這都要“歸功”於幾十年來成功推行的講華語運動,如今各籍貫方言族群的新生代還能夠以自己的方言作為母語的,已經少之又少,大家都習慣講華語了。

當年禁方言講華語

回想在學校假期之前,上述參賽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說起已經報名參加方言演講比賽,我力表支持,難得有學生敢接受這項挑戰。我請那位學生在我面前試講一遍,他講的是潮州方言,而我這個福建人,只會講福建話,當然無法給予指導。為了尋求對潮州方言有研究的專業人士來幫忙,我聯絡了韓江公會,幸好找到一位專人來指導。

回想過去的青少年成長歲月,我這一代人見證了推廣華語的整個過程。那個時代為了貫徹講華語運動,講華語成為中小學生必須接受的文化命令。

很多跟我同一個成長年代的朋友,都曾遭遇過在校園裡講方言被校方處分的經歷。講方言成為違反校規的偏差行為,在各種懲罰手段之下,經歷了多少年,這項語文政策算是成功了。然而,各籍貫方言族群的新生代,已經無法再以方言跟父母和祖輩溝通了,這個嚴重後果比起當年被校方處分和被老師訓斥還要慘重!

就以我為例,我當然還能夠以福建話和父母、親朋戚友交談,轉個身,跟同事、學生就以華語溝通,然而我的孩子就沒有這個能力。這一代的孩子,處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中,難免會接觸到各種方言,他們或許聽懂,有者未必懂,但要像我這一代人能以流利方言交談的,已不多見了。

如今馬大中文系舉辦全國第一屆漢語方言演講比賽,對象是中學生,這是一項令人讚賞的文化壯舉,必須受到華社的高度肯定。通過這項演講比賽,希望能夠把推廣方言的風氣帶進校園,讓曾經把方言連根拔起的校園負起傳承籍貫族群文化的責任。

講華語也要講方言

當年規定“只講華語,不講方言”,應轉變為“多講華語,也講方言”。這項教育責任如果能夠受到華社各地緣性鄉團組織的高度重視,把推廣籍貫方言作為傳承籍貫族群文化的重要項目之一,讓鄉團組織和學校單位進行合作,逐步把推廣方言的文化氛圍營造出來,我相信各籍貫方言經過一場“浩劫”後,還有望能保留住籍貫族群方言的火種,但路漫漫其修遠,需要重新出發。

2024年1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b8%be%e5%bf%98%e6%98%a5%e7%a7%8b%e3%80%91%e6%98%af%e6%99%82%e5%80%99%e6%8e%a8%e5%8b%95%e6%96%b9%e8%a8%80%e6%bc%94%e8%ac%9b%e6%af%94%e8%b3%bd%e4%ba%86

莫忘來時路

我的好朋友王孫文傳來一則報導,讀來甚為有趣,是關於吉打州一個小鎮多皆(Tokai)的地方考察。據說這個小鎮的名稱跟中國清朝的一名將領有關,但經過學者考證,認為多皆是清末時期一位頗富名望的商人林道解的名字對音。根據所知,林道解祖籍廣東新會,其拼音名字是Lam To Kai,道解的粵語發音為To Kai。

記錄先人南來足跡

讀了這則報導,意猶未盡,於是聯絡王君,並對這則報導給予肯定。王君的回應令人感動,他表示必須將口述歷史,或者地方志給寫下來,這才能為野史提供根據。雖然有關當局不會在意這些與華人先民有關的地方志,但我們必須將先人南來的足跡給記錄下來。

王君作為吉打州本同縣委會主席,也是多皆前任村長,他還是多皆文德華小董事長,曾經在2019年在文德學校前貼上“道解埠”三字,更在學校後段空地開闢了一個公園,取名道解公園。可見王君對多皆這片土地的摯愛,他要盡他所能,將多皆的地方歷史還原,這份精神令人欽敬。

王君通過口述歷史保留地方歷史,反映了華人作為中華民族可貴的傳統文化精神。我們看人類文明史,中華民族保留了完整的歷史脈絡,兩千多年,從漢朝司馬遷的《史記》開始,直到民國初年,歷朝歷代都有正史記錄,也才有了《廿五史》,這還不包括司馬遷之前的各種歷史記錄,以及歷代以來的地方志、野史等。中華民族重視歷史,歷經各個時代的考驗,仍能處於人類歷史文明的最高點,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國華社應該要傳承重視歷史的文化精神,而通過口述歷史把先民的歷史記錄下來,就是非常好的處理方式。談到這裡,偶然想起清朝學者龔自珍的一句名言,可以作為理解歷史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他是這麼說的,“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重視地方志情懷

多皆只不過是我國北馬地區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王君如果沒有對這片土地產生鄉土之情,又怎能會有重視地方志的文化情懷呢?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國遍地都有華人先民的足跡,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和各民族胼手胝足,締造多元文化的美麗國家,他們留下很多事跡有待後人去發掘和整理,相信必定能夠啟迪後代子孫,並促使這個國家文化走向更美好的前景。

2023年10月1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正德皇帝關我們什麼事?

前幾天有一位黨主席撰文抨擊一些聲稱華人因為伊黨而害怕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對自己宗教歷史視而不見及毫無知識。他也以中國歷史和到訪中國情況駁斥華人害怕伊斯蘭教,還以中國明朝皇帝和三寶太監鄭皈依伊斯蘭教作為他的論據。

我不敢觸碰我國的宗教和種族課題,但很想談談那位信仰伊斯蘭教的明朝皇帝。讀者知道這皇帝是誰嗎?說出來,也許會讓許多愛聽黃梅調的叔伯兄弟和姨媽姑姐驚訝了,他就是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裡的正德皇帝,戲裡那一節“戲鳳”唱段風靡數十年,人們對那位風流倜儻的正德皇帝,還有婀娜多姿的李鳳姐的戀情都印象深刻。

朱厚照喜鑽研宗教

是的,這位黨主席說的正是明武宗朱厚照。從朱元璋算起,明朝共有16任皇帝,朱厚照是第10任皇帝。在明朝歷任皇帝中,朱厚照最有個性,他15歲登基,31歲去世,在短暫的人生中,算是玩了一輩子,死後無嗣,後人都說他是明朝的敗家子。

黃梅調中的《游龍戲鳳》或電影《江山美人》只不過是民間的文學創作而已,李鳳姐是虛構人物。有一個說法,李鳳姐的原型是藝妓劉良女,她原本是太原晉王府樂工楊騰的妻子。朱厚照游幸山西時,派人到太原索要女樂,得到了劉良女,喜其色藝俱佳,就帶回宮裡的豹房–朱厚照在宮禁中建造的淫樂場所。

朱厚照原本篤信藏傳佛教,也崇奉道教,後來信仰伊斯蘭教,他對各個宗教都有興趣,且能深入研究。根據史載,他曾經對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復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他還有一首頌讚伊斯蘭教的詩,“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可見他對伊斯蘭教的推崇。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

中國古人對外來宗教向來都採取開放態度,早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祆教從波斯傳入,到了唐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從敘利亞傳入中國,伊斯蘭教則從阿拉伯傳來。要了解伊斯蘭教在明朝時期的流傳情況,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歷史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現存的明朝正德年間瓷器,其圖案中出現阿拉伯文,而且都是古蘭經的經文,證明正德年間伊斯蘭教信仰是相當盛行的。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是以能夠成其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對外來宗教並沒有違和感,而且知道如何尊重和接納,尤其我國華人具有先天的中華文化基因,並沒有在宗教問題上帶給國家任何麻煩,華人所害怕的其實不是伊斯蘭教,反而是伊斯蘭黨。什麼原因,自己去想。

2023年9月1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玄天廟的楹聯

我對華人廟宇甚有興趣,但沒有什麼研究,雖然不是經常到廟裡燒香,但每次去燒香,總會特別留意廟宇裡的匾額和楹聯,除了欣賞書法之外,尤其關注各種楹聯,從觀察楹聯的形式之外,也推敲上下聯的內容,大概可以基本掌握一些情況。

我對古典詩詞有特別愛好,而楹聯是古典詩詞的一部分,通常會創作近體詩的人,尤其在律詩方面能夠掌握得好,都能寫出正確的楹聯,並還能鑒賞對聯的意境。

最近大山腳的玄天廟完成修復後,重開廟宇,吸引了大山腳和其他地區的善信前來進香膜拜,我也去過幾次,燒香之餘,在廟裡廟外徘徊,欣賞此廟的多副楹聯,共得八副,其中三副在廟裡的正門和兩邊側門,一副在廟裡,另外四副則出現在新建的牌坊。

楹聯獨特又具意義

根據所觀察,八副楹聯中,其中兩副的平仄和用字稍有瑕疵,但不影響整體的美感,至於其餘六副對聯都寫得四平八穩,因此所有對聯都適合對聯行家觀摩和鑒賞。

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它的存在意義是非常獨特的,在傳統詩詞中,它獨樹一幟,有別於詩詞,又具有詩詞之美。楹聯普遍存在於華社生活之中,尤其在廟宇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教組織,楹聯是殿堂和門面的點綴,一旦有了楹聯,就如同畫龍點睛,整座建築物就鮮活起來。

多年前,我曾和一群老師帶領學生到玄天廟進行校外教學活動,考察廟宇的文物,並從歷史的角度來指導學生如何認識這座廟宇,這項教學活動也受到校方肯定。畢竟具有百餘年曆史文化底蘊的玄天廟正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綜合課堂,可以讓語文、歷史、社會、美術等科的教學開拓一個新的教學境界,甚至上述各個學科也可以進行教學合作,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

善用校外教學資源

從玄天廟的楹聯,我聯想到獨中的華文課有學習到修辭學的對偶,還有基本的詩詞知識,若能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了解對聯的基本知識,必定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獨中正在進行課程改革,如何善用學校外部資源,例如善用玄天廟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除了讓玄天廟成為民眾的信仰中心之外,學校方面可以善用廟宇的寶貴資源作為教材,就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校廟合作,打造一個接地氣的教育課堂,這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教育合作模式,值得去耕耘。

2022年11月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重見天日的石碑

大山腳玄天廟經過修復後重新開放,民眾可以如常到廟裡燒香膜拜,修復後的玄天廟,呈現美輪美奐的盛景,成為大山腳地標的歷史建築。廟旁的店屋包括文物館也將在不久後啟用,大山腳民眾都引領盼望,伯公埕的玄天廟、文物館和廟旁店屋,將成為檳州其中一個重要的古跡文化區。

對於這座百餘年的古廟在火劫後重現風采,腦海里涌現許多回憶,有些回憶跟普羅大眾一樣,無非是日常到廟裡燒香膜拜的生活經驗,然而有一個回憶倒是值得跟大家分享,這跟一塊石碑有關。

師生聯手尋石碑

話說當年日新獨中歷史老師盧榮成偶然閱讀到《大山腳福德正神廟成立百周年紀念特刊》中潘友平先生的文章《我所知道之大山腳福德正神廟》,該文引用了大山腳義學堂的碑文內容,引起了盧老師的關注,認為這塊石碑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決定去廟裡看個究竟,但尋找了一兩年,總是找不到。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廟外墻角找到了這塊大山腳義學堂石碑,原來是被米台目攤販的一個櫃子遮掩了多年,難怪找不到。發現這塊石碑時,依然保存完好,只是石碑下端埋進洋灰地板裡,部分碑文無法讀取。

盧老師發現石碑的那一年是在2005年,在歷史科會議中,大家決定帶領學生到玄天廟進行戶外教學,以考察廟宇的古跡文物,包括這一塊重見天日的石碑,讓學生了解這座百年古廟和學校的歷史關係,並講解廟中各種文物的意義。我當時也是其中一名歷史教師,就和同事們進行了事前規劃,每一位老師分配一個講解主題,於是就擇日帶領學生到廟裡去進行考察活動。

還記得學生在考察結束後,就在廟前填寫學習單,完成了一堂別具意義的歷史教學。

科技重塑了歷史

戶外教學結束後,我們召開檢討會議,大家認為大山腳義學堂石碑是證明日新學校歷史起源的歷史文物,而且對我國華文教育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必須妥善保護,乃議決向福德正神會聯署呈函,請求將大山腳義學堂石碑遷移到日新獨中校園作為永久紀念。後來這塊石碑被安置在廟裡,卻在2019年的一場大火中不幸燒毀。

如今在廟旁看到的大山腳義學堂石碑,是根據先前所保留的圖檔,以先進技術還原字跡,再複製而成。我仔細看過石碑上的字跡,和原來的石碑幾乎一樣。最近幾次去廟裡燒香,總要一睹那塊被燒毀的義學堂石碑,然後再繞到廟旁去觀看那塊複製石碑。

暮然回首,往事歷歷眼前,感恩生活在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能通過先進技術保留百多年前的歷史記憶,也保留了當年我和一群歷史老師的教學回憶。

2022年10月25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被燒毀的石碑,右為大山腳義學堂石碑,仍保留於廟中。
被燒毀的大山腳義學堂石碑。
複製大山腳義學堂石碑。
複製石碑,左為大山腳義學堂石碑。
矗立於廟旁的複製石碑。

大山腳人的挑石填潭精神

三年前一場大火,震撼了所有大山腳人,那座當時擁有133年歷史的玄天廟在熊熊烈火中被焚毀了。發生火患的那一晚,我身在異鄉,看到大山腳的親人傳來火燒玄天廟的視頻,痛惜不已!

玄天廟是大山腳華社最具代表性的廟宇,廟中主祀玄天上帝,配祀譚公爺和大伯公,百多年來香火鼎盛,是大山腳人日常生活中的心靈寄託。火劫後,管理玄天廟的大山腳福德正神會用了3年時間,完成修復工程。

兩場浩劫後浴火重生

我對玄天廟的歷史稍有了解,百多年來它遭遇過兩場浩劫,卻能浴火重生,並成為大山腳最具威望和代表性的廟宇。根據廟方的歷史記錄,百餘年前大山腳的惠邑鄉民主要種植豆蔻、丁香和水果等,收成後都挑到後來的玄天廟所在地售賣。由於該地有一深潭,引致不便,於是鄉民發起每日從山上多挑一筐石來填潭,如此經年累月,終於把深潭填平,並作為營生的場地。根據檢索的資料,知道閩南地區方言都把場地稱為“埕”,相信這是“伯公埕”的來源。

鄉民挑石填潭讓我想起中國古代“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精衛鳥以一己之力,誓要填平大海,而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形成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性格,而大山腳人挑石填潭,是另一個典型,它通過群眾的力量來實現理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玄天廟在創廟50多年後,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蝗軍南侵,馬來亞失陷,玄天廟的廟務在戰火中停頓,所有廟方資料散失殆盡,這是廟方自創立以來首次遇到的浩劫,但無阻廟方在戰後復廟的決心,並在整合了當時威省廣惠肇會館、威省福建會館、大山腳韓江公會和威省海南會館等四鄉會的力量後恢復廟務,邁向穩健發展。

禍兮福所倚

然而過了70多年後,一場火劫把廟內所有歷史文物,包括清朝光緒年間的神像、香爐、供座、匾額和石碑等付之一炬,災情之慘重震驚四方,各界皆來慰問和支持修復。幸好在火災前的2015年,廟方原本就啟動修葺玄天廟和美化伯公埕計劃,並已展開前期工作,不料這場大火卻來促成修復壯舉,而修復後的廟貌和伯公埕,除了保留百餘年前原貌之外,盛況更勝從前。老子曰:“禍兮福所倚”,似乎有其道理。

百多年來的玄天廟,因有挑石填潭的精神鼓舞,它先後經歷戰爭和火災的浩劫,但沒有向命運低頭,那綿延不絕的鼎盛香火,反映出大山腳人屹立不倒的文化傳承精神。我在玄天廟修復竣工開幕大典上見證歷史性的一刻,並思有所感,這不就是玄天上帝給我們大山腳人的啟示嗎?

2022年10月1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重新認識節慶意義

每年農曆七月,對華人民間來說,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月份,因為有幾個傳統節慶都跟七月有關。

首先第一個是七月初七的七夕,也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跟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關於乞巧節,中學時期的華文課有古詩十九首的作品,那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原來那個時期就已經有牛郎織女的故事,可知歷史多麼久遠。

既是中元也是盂蘭盆會

另外一個節日更特別,它是由兩個不同的文化節日融合而成的,都落在同一天,那就是中元節和盂蘭盆會。前者源自中國的民俗信仰,叫做中元節,後者源自印度的佛教,叫做盂蘭盆會。兩個節日都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是中國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美麗結合,兩個節日具有共通的文化意義,如今我們把這兩個節日合稱為“中元盂蘭盆會”。在人們的口語中,有時候叫中元節,有時候叫盂蘭盆會,都是同一個節日。

中元節是中國古代的民族傳統節日,中國古人將一年分成上元(元宵節)、中元和下元。中元是民間祭祖的日子,根據民間傳說,這一天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這一天又被成為鬼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中,根據學者的研究,可以理解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很有人情味。中國是農耕文明,古人認為秋天有了收穫,要祭拜祖先,強調祭祖盡孝。這完全符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至於佛教中的盂蘭盆節,佛教寺院在此節日往往要舉辦盂蘭盆會,以供佛齋僧、超度先祖、報答父母恩等。盂蘭盆節的意義強調把人從苦海中拯救出來的功德。盂蘭盆節起源於《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弟子目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便有了盂蘭盆節。

七月是報恩月份

盂蘭盆節背後所散髮出的是佛教濃厚的孝親報恩思想,因此又被稱為佛教的“報恩節”。佛教以孝為本,認為人不僅要對父母盡孝,還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更進一步地還須念及七世父母。因此,盂蘭盆會除了布施僧人和大眾,也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從中元節到盂蘭盆會,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兩者都強調社會關懷和孝順父母,兩個節日的終極精神都具有高度的人文價值。因此,農曆七月,常聽到的“鬼話連篇”,那是為了勸世行善,只要人們奉行孝道和關懷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吉祥歡喜的時節。

2022年8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香港粵語的前景

前幾天與一位香港朋友聯絡,他提起香港目前有人正在討論粵語的存廢問題,朋友也注意到馬來西亞華人似乎比新加坡華人更多使用粵語,言下之意,認為馬來西亞在保留方言方面肯定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香港人現今浮現討論粵語存廢的問題,我不知道討論的熱烈程度到什麼地步?然而,腦海里閃過一個印象,大概跟國家政治有關,畢竟一個已回歸中國的前英國殖民地,經過20多年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勢必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因此香港人會討論粵語的存廢,相信與此有關。

粵語是香港最普遍的共同語言,讀過中國聲韻學的人都知道粵語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清朝滅亡,民國肇建,由於孫中山是廣東人,國民政府在確定中國國語的時候,也曾經考慮過粵語。在中國境內各種方言當中,粵語還保留了不少中古漢語,經過千年的流傳,形成一支獨特的方言系統,是中國南方的強勢方言,除了兩廣地區,使用粵語的中國移民遍布海外多個國家,在馬來西亞更是一個重要的華人方言,加上多年來香港的文化輸出,港式粵語深入各地華人民間,成為廣受歡迎的方言。

至於在香港,基於特殊的歷史背景,粵語一直是香港人最重要的溝通語言,它不只是香港人的母語,也是官方語言和生活用語。像這樣優勢語言,在香港竟然會被人拿來討論其存廢問題,令人感到奇怪,但這個問題早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前,就有人在討論了,當時有人認為香港回歸中國以後,普通話將逐步成為香港的首要語言。

我的青少年成長時期接觸相當多的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畢竟那個年代的香港,文化輸出非常蓬勃。回歸之後的香港,經濟固然保持穩健發展,然而文化發展已經不同於過去。我的香港朋友甚至感慨表示,“一個風光的世代,只怕目前形格勢禁,移民眾多,創意創作或恐受影響而遜色。”

港式文化再轉型

前幾年香港經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反送中”事件,對香港的後續發展帶來重大影響,香港將進入另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加上中國崛起後,也為香港人提供富有潛力的發展平台,香港過去引以為傲的港式文化風格,將會走向轉型。港人固然繼續治港,但粵語的地位將來會不會被動搖,相信言之過早,但這個問題開始在香港社會提出來討論,也許是自然之勢。

馬來西亞華人捍衛母語教育的經驗,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碰撞之下形成的,至於在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中,粵語要繼續成為香港人的母語,香港民間必須要有意識地發起母語運動,這也許是香港社會未來將會迎來的時代趨勢。

2022年5月10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多講華語 也說方言

前幾天參加雪隆廣東會館文教組舉辦的《趣談魅力粵語——粵語其實好盞鬼》線上講座會,聆聽兩位主講者的分享,一位是遊學多國且熱愛粵語文學的陳童學,另一位是知名資深廣播人沈小嵐,兩人對粵語的歷史、特色和各種有趣的語言現象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在短短兩個小時內,聽他們以一口標準漂亮的粵語講述粵語之美,感覺非常舒服!

粵語是方言,在我國華人社會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尤其多年來受到香港影音視文化的影響,顯見流傳之廣。除了粵語之外,我國華社其他籍貫方言諸如閩南語、潮州語、客家語和海南語等同樣普遍。

談到方言,像我這一代的人,就經歷過當年大力提倡講華語的年代,還記得念華小的時候,校方規定在校園裡必須講華語,如果講了方言,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處罰。

那個時候校園裡華語和方言混雜,而講方言成為校園裡的禁忌行為。像這樣的強力宣導和嚴厲管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算是成功了,如今在華小和獨中的校園裡,要想聽到學生以方言交談,似乎很難聽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人鼓吹“多講華語,少說方言”,大家自然而然地講華語,走出了校園,在社會上任何有關華人群體所舉辦的活動,無論是哪個籍貫人士,大體上華語已經成為共同語言,大家也習以為常了。

文言文很優美

我們的新生代在這個環境中成長,已經不需要使用方言,在學校裡使用的是華語,回到家裡和父母交談,基本上也是華語,方言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一個陌生語言,因此很多孩子已經講不出自己的籍貫方言。幾十年來強力推廣華語,也限制使用方言,如今才發現要欣賞古典文化和文學之美,方言才是最根本的語文基礎。

我們所熟知的古典詩詞歌賦,還有文言文,如果能以方言誦讀,才能真正領略文學之美,因為方言的歷史比華語(普通話)久遠,尤其閩南方言和粵方言保存了大量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漢語的語音和語意,若能掌握方言,對於解讀和欣賞古典文學和了解古典文化,就具備更紮實的文化基礎。

因此,如何讓已經在我國華社走向式微的方言振作起來,這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課題,雖然已經無法走回頭路了,但還是有人在努力搶救。我認為只要華文教育繼續傳承,以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胸襟,方言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並且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支持。或許我們要套用多年前那句“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提出新的口號——多講華語,也說方言。我認為這個理想值得去追求。

2022年3月2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傳承文化的最後根據地

平時從手機接收到太多資訊,都沒仔細看,就直接刪除了。但有一則訊息則吸引了我的注意,內容細數我國各個發展領域的項目,馬來人早已完完全全成為擁有者和領導者。處在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這樣的訊息對於人民來說,反映的是現實,但對於族群從了解到諒解,這中間存在了太多的問題,也只有我國人民才能體會個中滋味。

前兩天,朋友傳來一則短視頻,內容關於我國一位華裔青年參加了中國《我是演說家》節目,他講出了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傳承文化而發展華教的辛酸和成就,這場演說震撼了中國觀眾和三位評判員。演說者敘說我國華人為了華文教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保存祖先的精神文化,並且代代相傳,才有了一個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馬來西亞華人。

這兩件事之間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是因果關係。這必須要從文化上談,才能釐清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我國華人都是中國移民的後裔,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和各族人民胼手胝足以建設國家,在過程之中吃盡了殖民主義的苦頭,國家獨立之後又面對陰魂不散的種族主義政治,直到今天仍然無法擺脫,就算我這篇文章不明說,讀者都能揣摩出意思來。

政治改變影響主導權

華人在這片土地上所創造的成就,很多已經在政治環境變遷之下,失去了主導權,確實令人惋惜。姑且不論失去主導權之事,如果反思華人創造成就的原因,就會理解華人傳統文化決定了我們能夠在困難環境中求存,並產生積極影響作用。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把中華文化完好保存下來,那都是因為華文教育的貢獻。

中華文化是一個兼容並蓄的文化載體,隨著客觀環境的變遷,可以適應和挑戰客觀環境的考驗,但文化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就以我家來說,家中神台有觀世音菩薩、土地神和祖先牌位,看得出這是什麼文化現象嗎?觀世音菩薩來自佛教、土地神來自中國和本土民間信仰,還有祭拜祖先,那是儒家思想中的慎終追遠。像我這樣的華人家庭,在我國比比皆是,我們把儒釋道文化融為一體,決定了我們的文化身份,也形成了我們這個民族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這才有了我國兩百年可歌可泣的華教歷史。

因此我們的民族文化一直循著這樣精神傳統進行創造,從過去的移民和後裔來到這片土地的一無所有,到創造出許多成就,雖然這些成就有者被搶奪了,但只要文化教育的精神傳統得以繼續延續,在未來的日子還是可以創造出各種成就。因此,民族文化需要靠教育來傳承,而華教就是傳承文化的最後根據地,道理即在此。

2021年12月1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文化的穿越力量

幾天前是印度人一年之中最受重視的節慶——屠妖節,這是印度人其中一個文化節慶,它受到隆重對待,就如同華人慶祝農曆新年一樣,因此在華人的口語中,往往把印度人慶祝屠妖節叫做過印度年。當然,這是誤解。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穆斯林慶祝開齋節,明明只是一個節慶,華人的口頭上,總會說成過馬來年,一樣是誤解,但誤解得很有意思,因為這些被誤解成某個族群過新年的節慶,卻在各族人民的文化互相影響之下,演變成具有馬來西亞人特色的節慶。

具大馬特色的節慶

每逢屠妖節和開齋節的前夕,我們都會在在午夜時分聽到屋外連綿不絕的鞭炮聲,這種情況就像華人在除夕夜一樣,勢必有一番的鞭炮轟炸,不亦樂乎!這種迎接不同節慶而方式卻已趨同的現象,讓每一個馬來西亞人民都有了共識,雖然鞭炮聲擾人清夢,但都沒有放在心上,繼續倒頭大睡,反正隔天是公共假日,普天同慶,也是好事。

手機裡的節慶視頻相當多,其中有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看到有人在歡慶屠妖節時,也跟華人一樣,大家一起撈生,每個人用筷子夾起盤中物時大呼小叫,儘管聽不懂,但相信都是一些吉祥話。還有學校的家教協會也在屠妖節和開齋節之前,家協主席也會如同農曆新年之前一樣派紅包祝賀佳節,讓友族教職工心感溫暖。這些文化現象早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麼自然、和諧和融洽。

生活在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確實看到各族人民的某些生活方式走向趨同,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文化哲學常規中有所謂的文化可以穿越仇恨,但我認為應該可以從另一個正面的角度來檢視,那就是文化可以從互相尊重中解除誤會,並在包容中走向融洽。

我們這個國家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國家,因為這裡生存了世界上最大族群且以僅存古文明為榮的中華後裔,有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且成長速度最快的穆斯林,還有也曾經是古文明而如今也是成長速度跟伊斯蘭教一樣快的印度教徒,三種文明所孕育出來的族群後裔,都先後來到這塊土地,大家一起生活和互相影響,並發揮了文化的正向力量穿越誤解,從趨同的過程中,再造一個令人稱羡的馬來西亞人文化,而這種國家文化的主旋律肯定是包容、尊重和融洽。我們需要這樣的國家文化,因為它將為國人套上榮耀的文化光環。

2021年11月9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慎終追遠

今年清明節這一天正好也是基督徒的復活節,前者強調發揚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後者為紀念耶穌死而復活,強調感恩重生,兩者習俗各異,內涵卻是意義重大而深遠。

清明節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華裔民眾都選擇取消上山掃墓,有些義山也暫不開放,因此民眾都在家祭拜先人。至於山上掃墓,那就算了,等明年再說吧。

清明節由來已久,這是中華民族在春節以後迎來的首個重大節日。對於清明節,自古以來的文人就留下不少文學佳作描寫清明節的情境,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唐朝詩人杜牧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只要是華校生,沒有不熟悉這首詩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尤其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最為深刻,直到今天,我們華人的文化思維仍然離不開這個影響。我們所熟知的典籍《論語》,就對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承有所闡釋。曾子在書中的《學而》篇中提到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思考人生於天地間的意義

“慎終追遠”是對先人一生行為的哀思與深情追憶,瞭解先人事業功勳,並對其高風亮節和嘉言懿行的誠摯緬懷。進一步來說,慎終追遠就是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看看先人留下什麼?讓自身與先賢之間作出對比,並傚法之。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那麼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清明節期間,從家裡祭拜先人到上山掃墓,要宣揚的就是上述的文化理念而已。從民族文化思想傳統來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理想,都反映在對祖先和先賢的信仰和追念,這是一種“溫柔敦厚”的民族個性,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的關鍵原因。

這幾年的國際局勢變化萬千,看到中國的強大崛起,單就中美對峙來看,中國人所展現的泱泱氣節,不就是從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中練就而成的嗎?面對各種強權打壓,在抗壓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風範,從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嘉言懿行中,就可見一斑。

2021年4月6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參觀廿四節令鼓文化館

廿四節令鼓是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創意之作,起源於新山,陳再藩和陳徽崇是節令鼓的發明者,在我國華社享有崇高的榮譽。

有幸偕同陳中華副董事長、沈俊豪總務和許國榮董事到新山市區的文化街,參觀才開放沒幾天的廿四節令鼓文化館,對節令鼓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

新山是一座很特別的城市,由於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均衡,以及新山對岸新加坡的工作條件太過吸引人,導致新山這一座城市吸納了很多外地人,社會文化非常複雜。對於沒什麼好玩地方的新山來說,文化街除了原有的華人文化館之外,如今又多設立一座節令鼓文化館,總算為這一座城市稍微做了一點文化點綴,也給新山市民和外地旅者增添一個參觀場所。

華人的先輩來自中國,當年投奔怒海來到這裡,也把中華文化帶過來,這一百多年來,華人從中國僑民演變成為馬來西亞公民,中華文化在這塊赤道國土上又有了新的創造,成為我國有別於祖籍國的華人文化,節令鼓表演就是其中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傑作。

節令鼓文化經過三十餘年的承傳,又被帶去中國,成為廣受矚目的海外華人演藝文化。馬來西亞華人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卻又從祖先的文化遺產中有所開創,這種現象在全球華人世界中是僅見的,值得驕傲!

方言走向式微

不久前檳城有學校提倡師生在校園內講方言,諸如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客家話等,除了正式場合之外,都可以在校園內自由使用作為日常溝通語言。這應該是目前國內僅見的校園現象,值得關注。

我很慶幸經歷過講方言被處罰的年代,也見證了華語成為我國華社共同語言。如今因少講方言,舌頭也打結了。我不排斥講方言,有時候講話也混雜方言,把語感找回來,總算沒有愧對祖先。

當年讀小學之前,和家人只講福建話,根本不知有華語存在,直到上小學後,才開始學華語。還記得一年級上華語課的時候,老師用方言來講解。班上的同學都來自同一村落,有福建人和廣東人,因此我從小就會講這兩種方言,在校園裡,跟不同籍貫的同學聊天,就用不同的方言,甚少講華語。那個年代如果被老師發現講方言,還會被責備,漸漸地講方言變成了校園禁忌。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造成我們這一代的語言掌握能力跟現今的中小學生很不一樣。自己也很清楚知道本身講的是哪種方言,而且可以隨意轉換語言來跟不同的對象溝通。像這樣的現象,在現今的華校裡已經不多見,因為華語已經成為一般華裔家庭的生活用語,中生代的家長有過半都跟孩子講華語,新生代的家長講華語的比例更高,甚至有很多家長已經無法掌握自己的籍貫方言了。試想想,孩子從家裡到學校,聽的講的都是華語,方言根本派不上用場,很自然地,方言就走向式微。

鄉團組織有必要極力提倡

我的小女兒和我岳母在一起時,老人家只會講潮州話,女兒卻回以華語,完全講不出半句潮州話,問她為何如此?明明會聽潮州話,就偏偏無法回答,這種現象現今普遍存在,但很少人會去注意。

我在校園裡還看到一種現象,學生對自己的籍貫方言都搞不清楚,要他們直接用方言溝通,他們也講不準。然而,頑皮的學生在嬉鬧的時候,往往會講粗話,這粗話竟然來自方言,卻只是那一兩句而已,不像我小時候聽到的那樣子。

我曾跟一位鄉團領導表示,方言已經到了需要拯救的危機時刻,各地緣性鄉團組織都有必要振作起來極力提倡,大可從活動儀式和致詞場合中,規定使用各自的籍貫方言,然後一步步地推廣,方言的式微情況或許能夠減緩,也許還能激起華社搶救方言的思想意識,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9年6月18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民族文化記憶之放棄

攜帶家人到檳城一所私立醫院去看病,在候診室等候醫生時,偶然注意到一對母女的對話,有所感想。眼前的畫面在檳城頗為普遍,如果沒特地留意,大概沒人會當一回事。

那個小女孩約三四歲,天真活潑又可愛,在候診室跑來跑去,嘴裡嘰裡咕嚕的,“Mummy, where are you?”,她的母親就以半鹹不淡的英語回應她。這母親一轉頭,又跟一位華裔護士以道地檳城福建話交談。我心想,這位母親既然會講方言,為什麼不跟孩子講方言,要不然就講華語嘛!當然,我的這個疑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檳城這個環境,已經越來越多小孩不講方言或華語了。

越來越多小孩不講方言華語

回想幾天前一位吉隆坡朋友傳來一則文章給我,內容關於印尼華人喪失華語溝通能力。五十多年前,印尼蘇哈多總統上台,即對國內的華文教育進行無情的摧殘,在短短30年內,就將一千多萬華人擁有的將近3000所華校消滅殆盡。如今的情況怎樣呢?雖然學習華文已經不再是禁忌,然而華人從過去被欺壓,導致整個華文教育被連根拔起,如今要想恢復50年前的華文教育盛況,已經不可能了。現今學習華文最勤勞的反而是印尼人,但並不是印尼華裔,而多數教導華文的教師,也不是華裔。因此,印尼華人經歷30年的壓迫,不得不放棄華文教育,接下來的20年也沒有新生代能夠繼承華文教育,僅存的老前輩日漸凋零,他們繼續苦守困境而不知所措。

再看新加坡,島內的華校發展到1987年,就不復存在了。這個國家已經沒有華文教育,華文在實際生活之中並沒有比英文更有價值,年輕的一代不屑學習華文,那又怎樣呢?

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盛況,上世紀50年代曾經出現在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如今這種盛況只存在於馬來西亞而已。從馬來西亞華社的角度來看,印尼和新加坡的華人都在政治壓迫下,從被逼迫到後來自願放棄民族文化記憶。現今即使能夠在印尼和新加坡自由學習華文,都只當作學習外國語文,能掌握聽和說的能力,就別無所求了,要想通過學習外國語文的方式深入民族文化深層,那簡直緣木求魚,馬來西亞華人必須要警惕啊!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能說“媽媽,你在哪裡?”(華語)、“媽媽,你響邊度?”(廣東話)或是“媽媽,你底叨位?”(福建話),那麼華人文化才有可能繼續傳承下去啊!

2019年6月4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為宗鄉團體注入新活力

在迎來新學年之前,有緣參與由佛光山新馬寺主催的義煮臘八粥活動,這項活動成功影響笨珍所有宗鄉團體和其他宗教組織參與,大家準備義煮臘八粥,相信將為笨珍華社帶來新氣象。

進入廿一世紀也快滿20年,華人宗鄉團體似乎無法再吸引年輕一代的華裔。換言之,這些地緣性的籍貫會館,或是血緣性的宗親會館,已經走向老化。

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華人宗鄉團體如何永續發展的文章,認為宗鄉團體由於過去移民社會的需要,保障了從中國南來的華僑在異鄉求存的權益,並開創了華社的新局面。國家獨立後,在多元種族的社會中,繼續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橋頭堡。

如今我國建國超過一甲子,對於已經是公民的華裔新一代,宗鄉團體已經不再是處理生老病死的唯一依靠,對維護文化的傳承也無法深入到位。

我認為宗鄉團體如果要繼續保持過去年代的活力,必須要在推廣文化和支援華教方面下功夫,因為文化和教育的關係密切,文化通過教育來傳承,教育也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文化內涵來推動。

推動高素質民族文化活動

笨珍各宗鄉團體熱心投入義煮臘八粥,強調傳承中華文化而提倡民族節慶,加上義煮臘八粥由佛光山新馬寺主催,而施贈臘八粥的對象是華小和獨中師生,更表現出落實社會關懷的慈悲精神,而且讓宗鄉團體有機會走進華校,這可是意義非凡的節慶活動。我國還能保存中華民族節慶特色,這有賴於華社長期以來的堅持,然而隨着社會變遷,要如何讓年輕的一代傳承下去,則必須通過教育。至於傳承華文教育,宗鄉團體可以成為支持華小和獨中另一股民間力量,那麼宗鄉團體的存在才能起到承先啟後的影響作用。

我國經歷改朝換代後,看到民間正在醞釀邁向公民社會的發展歷程,各地的宗鄉團體有感受到這個前所未有的巨變嗎?安於現狀已經不能保證未來可以繼續走得順暢。

因此,如果你問我宗鄉團體未來要如何走下去,我認為必須在公民社會中找到新出路,即推動高素質的民族文化活動,宗鄉團體必須成為帶頭者。另者,宗鄉團體也要在華教的領域中扮演捍衛者的角色,把先輩過去走過篳路藍縷的精神召喚回來,化為堅強的民間力量,敢叫華教翻新頁!

2019年1月1日發表於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渾忘春秋》專欄

蓝色的忧郁

农历新年刚过,那段期间的闹哄哄节庆气氛终于成为过去。然而在心底里留下了一点儿“蓝色”的感觉,只因想到那闹到满城风雨的槟城庙会主舞台两侧的“蓝对联”。这场庙会历经考验,最后迎来了三十万人参与,可谓盛况空前,槟城人民毕竟是行的!

那一副写着“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的蓝色对联,不幸成为庙会活动中大煞风景的败笔,引致民众不满而议论纷纷。当时我身在南马,接到朋友传来的消息,大感讶异,并视为奇观。南马的友人看了也直摇头,大叹主办当局的负责人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没有,难怪会出丑。

蓝色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和文化领域中,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在公路上看到蓝色的巴士,就知道是工厂巴士;在政坛上看到蓝色,就联想到国阵。在我们华人传统文化之中,用蓝底金字写成的对联,大概只会出现在殡葬场面,而在新年期间给人看到这种东西,简直“大吉利是”。

看到许多人在批评这起事件,民众对于不合适的颜色所作的批评当然有其道理,毕竟没有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文化无知行为。我心里也在嘀咕,很多华人都已经不懂对联了,幸好这幅丧气对联的平仄对仗还算工整,也没有贴错边,要不然真不知要被骂到哪里去了。

负责人须有足够文化底蕴

农历新年期间,华人都以红色作为象征节庆的颜色,这是全世界华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君不见中国中央电视台所播映的春晚节目,看到的也是一片红彤彤。因此,作为民俗文化活动,主办当局的负责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不能为了赶时髦而标新立异,徒惹人们讥议而已。

当然,现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过去不同,单看年轻人所穿的T恤衫,都喜欢用黑色,配上黑色裤子,简直一身黑,那是时髦,换作过去,不被长辈臭骂一顿才怪,好端端地,怎么好像在穿孝服?

如果说天空很蓝,那是一种令人喜悦的好天气,如果说心情很蓝,那代表一种忧郁的心理状态。在农历新年期间,看到这起槟城庙会蓝对联事件,我相信文化界人士会担忧我国华人文化在西方文化影响之下,人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将来会逐渐走调,而走调之后又能不能引起人们关怀呢?心底里不禁浮起了一股蓝色的忧郁。

三十万人的人气,肯定能把蓝对联的丧气给冲散掉,最后还是留下一笔光辉的活动记录,以及一则笑话。

2018年3月6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可贵的地方志

我来柔佛南部的笨珍居住了一段时期,很荣幸认识了这里的一些华教界前辈,对于笨珍地区的华教发展也有了概括的了解。前阵子获赠一本地方志《浪拍笨珍》,简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我是北马人,对南马是相当陌生的,然而经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单就华教发展的情况来看,认为南北的发展情况虽然有所差异,然而还是有其共同之处。

翻阅《浪拍笨珍》一书,对作者洪祖秋先生肃然起敬,因为书中收集了不少珍贵文献,尤其记录了百年来笨珍地区的华社动态,包括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那一张张的剪报,把当年华校的办学情况全都真实地反映在读者面前。如果不是这本地方志,华教历史有过的精彩一页就这么错过了,岂不可惜!

就以我目前服务的笨珍培群独中为例,前身是1922年创立的培群学校,是为小学,直至1951年增办中学部,始有培群中学。在这三十年之中,从发掘的文献之中,知道培群学校办学卓越。

然而很不幸在1961年,创办10年后的培群中学面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浩劫,而1964年与改制后的培群国中并存的培群独中只剩下34名学生。几经波折,独中迁校,坚持至今始有1600余名学生的规模。至于那所改制后的培群国中,却大约在1978年宣告关闭,成为全马唯一灭亡的改制华文中学。

让我国历史内容更加充实

笨珍华社维护华教的史实,在我看来,就成为这本地方志的主要重点,人们才知道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市镇,还有一把熊熊的华教火炬正在燃烧,而历尽千辛万苦的培群独中,就是南天一角的华教丰碑。

我们华社之中,仍有一些正在默默耕耘的文史工作者,他们在孤寂中收集人们认为毫不起眼的文献,经过多少日子的整理和爬梳,冷静地完成一页页的叙述,才能换来读者们拍案叫绝的赞叹。

我想到全马各地的市镇,只要是有华人足迹的地方都有华校,如果各地的华社有人乐意挺身而出,甘耐孤寂,继续发掘出更多的文献资料,并将之重新勾勒出过去历史年代的面貌,让后人明白先人走过的艰辛岁月而创造出来的文化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那么就能让我国的历史内容更加充实。

笨珍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十几万的市镇,华人约占40巴仙,就那么几万华人的市镇,能够产生一本内容详实的地方志,这是一份荣耀。

2018年2月6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活在文化之中

一位朋友在中国某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课程,期间回国进行学术调查工作,我有幸和他一谈。这位朋友研究的是华文教育,从他那里得知他的指导教授对中国以外的华人世界了解并不全面,甚至认为我国的华教就如同东南亚其他国家,朋友对教授的认知不足而感受到教授低估了我国华人的中华文化水平。

然而,许多从中国或台港地区的人民来到我国,除了感受到我国多元种族文化之美,更对我国华人因保存完整的华教体系而能传承中华文化感到诧异不已,怎么在中国以外,还有其他国家的华人活得更像中华民族!

当然,听了那位朋友的转述,心里不免有一点儿不是味道,静下心来思考,我国华人的心灵深处,到底还有没有保存所谓中华文化的思维?我们都知道华人在这个多元种族而在政经文教领域方面又不是主导者的国家里,七百多万名华人所组成的华社,在传承母语教育和华人文化方面,纵使面对磨难,也坚持不妥协,基本上还维持了相对完整的民族文化风貌。

引导成为堂堂正正的华人

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当中国经历中共以共产主义思想建国,后来又遭遇文化大革命的伤痛历程,中华文化基本上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而台湾海峡对岸的台湾宝岛,曾在反共的对峙情况下,成为弘扬正统中华文化的复兴基地。至于处在东南亚的我国,历史的演变并没有让这个国家走向共产主义之路,华人在传承民族语文和中华文化方面,虽然面对单元文化教育政策的考验,但并没妥协而接受同化。

请想一下,当我们能够以富有本土特色而又流利的华语和方言沟通;当我们把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庆过得比中国人更有文化内涵;当我们家家户户把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供奉在客厅,逢年过节时祭拜如常;当我们把民俗信仰中的忠孝仁爱思想落实到生活伦常之中;当我们把生老病死的过程都以固有的传统文化模式走过一遍;当我们把上述民族文化通过传承母语教育来贯彻下去,原来才知道这就是流传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引导我们成为堂堂正正的华人。

回想南马对岸的新加坡,曾经以英文来宣扬儒家思想,如今呢?这个国家固然已晋升为先进国,然而岛上占多数的华人公民,他们的优越感肯定不是来自本身的民族文化。

2017年12月19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文白之争,何患无辞?

台湾教育部课审会审议高中国文(注:中文)课纲,引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比率争议,争议已落幕,基本上还是维持过去的比率,对于这个民进党完全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不免让人啼笑皆非,到底这个政府还要玩出什么样的“去中国化”花招呢?

谁不知道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若要为“去中国化”的政策服务,不惜对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言文下手,这种以政治干扰教育,进而破坏文化的手段,如今发生在“中华正统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真令人心寒!

极力强调降低文言文比率的台湾文学学会表示,文言文是让学生痛苦的教育,并主张降低文言文比率且增加台湾古典选文,认为在选文方面要突显本土化和国际化,难道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痛苦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留下来的经典名著何其多,文言文是中华语文最精彩和最耀眼的文化瑰宝,当前高中生所学习的文选,以目前的文言文在课程中所占的比率,还是相当合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而已,这就牵涉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台湾的高中生,通过文言文能够明白这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意义,也是涵养优雅文化风范的语文教育。

最终受害的是下一代子孙

语文教育必须具有强大的多元内涵,表明上要教会学生活用在现实生活中,以达到个人的传情达意和公共社交的沟通表达目的。再往深层探究,语文课中所选择的篇什,必须能够起到树立道德正义的典范作用,让学生有所向往而达到育人的目标。最后,还要突显一个恢弘伟大的传承文化使命,把学习语文和民族文化认同融为一体,并以民族文化为自豪。

台湾的语文教育如果为了要满足“去中国化”的政治企图,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下一代子孙,导致失根的悲剧后果,那才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而这不幸之事竟发生在曾经自诩“中华正统在台湾”的台湾岛上,这是一种文化破坏行为。民进党政府要以身试法,敢冒天下大逆,不必等那已经越来越弱小的国民党来反抗,人民肯定会对这种以政治手段破坏文化历史的行为加以谴责。

上述文言文和白话文比率的争议,对我国华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引为警惕,虽然国情不比台湾,然而华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胸襟和道德力量,肩负起捍卫文言文的教育使命。

2017年9月19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锺灵毓秀”何错之有?

我曾发表过《都是简化字惹出来的麻烦》的文章,文中论证“锺”字用在“锺灵中学”的合理性。这个问题后来也引来不同意见的回响,虽然在很多权威词典的面前,似乎没有辩驳的余地,然而我还是认为“锺”字的出现,正好反映简化字的种种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简化字推行了数十年,如今重新省思当年中国推行简化字的情况,当然理解有其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然而它也导致文化伤害,就以本文所论的“锺”字可见一般。众所周知,“钟”字一律作为“鐘”和“鍾”的简化字,当年中国著名文学家钱锺书就表明他拒绝使用“钟”字,自从他表态以后,中国的正式媒体和学术文化界数十年来都不敢违逆老人家的意思,他的凛然风范,后人为之津津乐道。

当今中文字形有繁简之分,我认为台湾地区称呼“繁体”为“正体”是最贴切的,因为在简化字出现之前,谁晓得使用近两千年的楷书字体被取名为繁体字,但从“正体”一名,就可知所谓的繁体字,是中国几千年来发展出最成熟也最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字系统,而简化字的出现,反而对这套千多年来惯用和适用的文字系统构成了某种程度的文化伤害。

不合情理的错误必须指正

以“鍾”和“鐘”為姓,自古有之,前者为大姓,后者为小姓,然而如今两者混用,甚至原有姓锺的也继续使用“钟”字。至于以锺为名的也有,钱锺书是一例。因此,在简化字出现以后,“锺”字一度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13年,才被承认为通用规范汉字,并只用于姓氏。

古籍中的“鐘”是名词,只用在乐器和计时器而已。至于“鍾”,本义是酒器,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谓“古者此器盖用以宁酒。故大其下、小其颈。自中倾之而入於尊。自尊勺之而入於觯。故量之大者亦曰锺。引申之義爲锺聚。”因此,锺既是名词,也引申为动词。

我之所以要重提此事,主要是要告诉读者当前简化字当道,已经没有回头路,然而从文字的历史演变,锺灵之“锺”,被简化为“钟”,这不合情理的错误必须要指正,尤其我们看到“锺”字一度被中国官方弃用,但是基于文化传统,“锺”字终于被接纳为通用规范汉字,但是如果只限用于姓氏,仍无法解释“一见锺情”和“锺灵毓秀”的“锺”是锺聚的意思。既然“锺”已经被接纳为通用规范汉字,但凡有锺聚之意的词汇,就必须恢复用“锺”。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有人罔顾文化传统,仅拿一版再版的权威词典来号令天下,无助于厘清文字的真正涵义,能不慎乎?

2017年8月8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方言情怀

一位朋友向我感慨他的孩子无法使用方言跟他沟通,张口闭嘴就是华语而已。这个现象也发生在我的家庭,相信也发生在很多华人的家庭。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相当复杂的国家,除了各种族的语言之外,个别种族的语言也是相当复杂。单说我们华人,各个籍贯就有各自的方言,为了方便各个籍贯人士的沟通,华语成为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有必要的,于是学校就成为提倡和推广共同语言的教育基地。

我是在1973年上小学的,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小孩在入学之前都有机会读幼稚园。我第一次接触到方言母语以外的语言,就是在小学里听老师讲的华语。很多人跟我一样,经历过推广华语的年代,为了加强华语的学习,校方甚至把讲方言当做是一种触犯校规的错误行为,同学们为了讲方言而被罚款更是常有之事。

我当年小小的心灵中,不得不接受讲方言是一项可以被处罚的违规行为,并在这种强力的镇压之下,对于自己的母语方言就很自然地疏远了。如今很多华人都习惯讲华语,甚至我国华人都很自豪地告诉国际朋友马来西亚华人会讲华语是一种民族优越感。

如果您仔细观察华人生活圈子里的语言,方言尽管不再成为正式社交场合的共同语言,但在家庭生活或个人社交圈子里,方言仍然很普遍,这也造就了各个籍贯的华人在不同的场合里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语言,当然很多人都把讲华语延伸到家庭生活之中,使华语成为名副其实的母语。

方言传承籍贯文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当年为了推广华语,不惜把讲方言当着一种过错来打压,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如今不需要老师提醒,学校里的孩子都自然而然以华语沟通,校规里也不需要再强调讲方言是违规行为。然而一个世代相传的方言,如今已出现式微的现象,虽然不至于灭亡,但是孩子们从小听到的摇篮曲、在学校里与同学们嬉闹话语、在饭桌上和家人的思想交流、和朋友之间的问候,已经不需要使用方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对华人而言,各籍贯的方言传承各个族群的文化,然而当强调共同语言而抵消方言的功能时,若想要挽回方言的颓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017年8月1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华人译名和文化传承

前几天学校举办生活营活动,工委将一叠学员证书交给我签名,在签署这一百多张证书时,顺便检查学员的中英文姓名,偶然想起前阵子读到一篇关于提倡我国华人译名要求规范化的文章,心里颇有感触,也想抒发己见。

上文所谓的华人译名规范化,主要是根据中国的汉语拼音写法,除了姓氏保留之外,后两个字的拼写方式以汉语拼音为准,并且合写成一字。例如我姓王,姓氏仍然保留为Ong,楨文则拼写成Zhenwen。

我认为以汉语拼音来拼写华人名字,很难评定是非标准,我们华人的姓名本来就以华文写成,所谓英文名,只不过是以英文字母来拼写成译名而已。然而处于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华文并非官方语文,因此,政府只能接受以英文字母来拼写的译名作为国民的正式姓名,至于用华文写成姓名,就只在华社流传而已。

马新两国的华人取名情况一样,主要是一个姓氏配上两个字的名。由于华人来自各个籍贯,以我的姓氏为例,我是福建人,译为Ong,如果是广东人,是Wong,潮州人则是Heng。根据我国的法令规定,这个姓氏祖祖辈辈都不能改,否则就出现紊乱。至于名字方面,则可以用各种语言来拼写,包括汉语拼音。

现今新一代的华裔家长,只要读过华小,大体上都会汉语拼音,加上方言已经式微,很多人已经无法讲出流利的方言,华语则取代了方言的地位,因此新一代华人的译名,越来越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然而,无论用汉语拼音,或是用方言来拼写译名,未必要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写法。我认为不必去苛责现今用方言来拼写译名,以及名字没有组合起来就是不规范。须知马新华人传统的译名拼写方式,更能显示出我国华人特有的文化特色,尤其方言已经走向式微的当儿,用回我们的传统方式来拼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个籍贯的华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方言传统,纵使已经讲不出自己的方言,至少还能在自己的姓名上保留亲切的乡音。

我们这里不是中国,我们马来西亚各民族杂处,连华人都未必能够完全掌握汉语拼音,更遑论其他友族会理解汉语拼音的正确读法。

如果你跟我一样名阿文,那么就用boon吧,广东人,请用Mun,岂不甚好?近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华人的传统译名会导致混淆啊!

 

2017年7月11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端午节的遐想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闻到粽子香味,再次回味端午节吃粽子的生活情趣。回想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的几个星期前,外婆就会带来一大包糯米给妈妈,妈妈在忙完家务之后,就耐着性子把糯米中的白米粒挑出来,那时候我还小,也学着妈妈在桌案上挑米粒。

好不容易完成了几乎令人眼花的工作,后来外婆裹好了粽子,就分给我们一些。我相信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每个人的外婆所裹的咸肉粽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粽子。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裹粽子,每户人家对自己家的粽子口味都很有自信。

如今时代变了,不会裹粽子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生活节奏变得越来紧凑,原本安于家庭内的妇女都走向职场,导致庆祝民族节日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人们在这方面的传统节庆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就以端午节为例,一些华团组织还得举办裹粽子活动,希望把代代相传的裹粽子习俗传承下去。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节庆,有者已超过千年的历史传统,甚至成为汉字文化圈诸国的重要节庆,而端午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节庆。如今我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而赛龙舟也是一样,好像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我们对自己民族节庆所知似乎越来越少,加上社会的转型,男女在职场上的角色已经趋向平等,生活步调的紧凑,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节庆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新生代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于是,传统节庆只剩下形式,一个粽子的价格上涨到七、八令吉或更高,人们忍痛买了之后,埋怨几句,也就算了。

至于有谁知道原来早在屈原自投汨罗江之前,大江南北原本就有庆祝端午节的习俗,粽子和龙舟在屈原死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也作为悼念屈原之用,于是端午节就好像是为屈原而设,似乎端午节和屈原已经融合起来,形成密不可分的历史情节。

对于屈原生前死后的端午节由来,相信没有太多人会去深入了解。先前韩国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该国的江陵端午祭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群起批评,这些事情,我相信我们华社也没有正式表态,毕竟华社对端午节的节庆意识已经越来越淡薄,谁还会去理会韩国人的自以为是呢?

2017年5月30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都是简化字惹出来的麻烦

注意到最近有人坚持锺灵中学的“锺”字,其简化字必须使用“钟”,并在报章上不只一次发表议论,倒也为舆论界增添了一项发人省思的课题。

对于汉字的繁简之争,我这一代人曾深受其害,如果不是到台湾攻读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相信无法理解这种我认为是深重无比的文字伤害,真要准确地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啊!

如果读一读汉字的历史,对于这套拥有七千余年历史的文字系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这么古老的文字系统,我们还在使用,而且通过这套古老的文字系统来读懂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我们和古人这么亲近,这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无法体会的文化亲切感。

简化字在中国推行了将近七十年,表面上似乎解决了扫盲的现实问题,然而我们看到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人民的识字率并不下于中国,因此我认为我们更要关心的是简化字对传承中华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带给读者伤害岂止是误导

为了上文所提到的那个“钟”字,我回想起曾经读过杜甫的五言诗《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当年读的是繁体版,其中有一句写道“掌中琥珀鍾,行酒雙逶迤”,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个“鍾”字就是酒器的意思,因为下一句提到了要“行酒”。然而简化字写成了“钟”,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错别字,这种愧对先人的事情,它带给读者的伤害,岂止是误导而已!

再读杜甫另一首五言诗《望嶽》,也是繁体版,当中有一句写道“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简化字把题目写成“望岳”,已经让人感到无奈了,再把“鍾”写成“钟”,真要完全理解这诗句,还得绕一大圈子,解决了“鍾”的简化字是“钟”,最后才让读者糊里糊涂地接受简化字的“钟”在诗里的意思是“积聚”的意思。

要谈当今通行的简化字,就学理而言,我就是不服气!为了一个“钟”字,有人动辄抬出所谓的权威词典来号令天下,这毕竟是可笑之事。我不是钟灵人,但我可以理解锺灵中学董事部为了要捍卫这个“鍾”字的决心,在简化字的语境里,坚持使用“锺”字已经够委屈了,但这是一种文化情操,也是捍卫民族文字的真性情,就凭这一点,我要抚掌称善!

2017年2月21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粿什

大山脚的华人以潮州籍为主,因此这里的饮食习惯,也受到潮式饮食的影响。

这里有一种潮州小食,叫做“粿什”,在南马柔佛地区,听说叫做“粿条仔”。关于这个“粿什”,也有人写成“粿汁”,然而许多大山脚人也不以为意,就将错就错下去。

我认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粿什”,因为这种食物除了“粿”之外,还加上多样的配料,诸如经过卤制的猪皮、鸭肉、猪内脏、卤蛋等等。因此,这个“粿什”的“什”,应该是“杂”的意思。我推测早期可能写成“粿杂”,后来才将“杂”改成“什”,沿用至今。

谈到“杂”字,有些地方的华人也把经济饭叫做“杂饭”,因为白米饭上面,可以任意加上各种菜肴,由此证明粿什的道理也一样。

在闽南方言和潮州方言中,“什”和“汁”同音,不明就里的人,不但用错了字,还在同一个档口并用两个同音字,随顾客喜欢,反正去吃粿什,从来都是用方言跟老板沟通,管它“什”或“汁”。

4-2-2017

语言的规范及其生命力

在全球华人世界中,我国华人算是其中一支特殊且重要的华裔族群,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我引以为荣,我们得以在这片赤道国土上传承中华文化,而华文教育则是传承文化和语言的关键,使得我国华人的文化和语言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独树一帜,且自成系统。

曾经接待过一位台湾的大学教授,她在马讲学期间对本地华人所讲的华语一时无法适应,有些词语甚至听不太懂。对于这种现象,我并不感到奇怪,即便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地方言所构成的南腔北调,也有沟通不良的现象,更何况是我国?

幸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块字,经历数千年的变化,即使如今繁简混用,都没有出现无法沟通的难堪。然而各地语言毕竟有其地域特色,纵使中国已有明确的规范语言政策,然而方言中仍有许多独具特色而无法被规范语言替代的词语,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语言工作者应该要有风度地予以尊重和接纳,千万不可理解成“语言污染”。

规范语言毕竟是需要的,因为可以促成民族语言的统一,然而在建立符合语文逻辑的原则上,必须尊重和吸纳具有特色的方言词汇进入本地规范语言中,让规范化的语言成为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这可是弘扬民族语言不可或缺的文化胸怀。

差异是互补的文化资产

中华语言走向规范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已有雅言和官话,就是一种规范语言。民国初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以北京方言为国语,因为使用人口最多,而且中国明清古典名著也是以北京官话为写作语文,影响深远,遂以确定。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动语言规范政策,乃有“普通话”,所谓“普通”,即“普遍通行”和“共通”之意也。

我国华人作为中国移民后裔,语言的传承其来有自,加上这里各色人种混杂,经过时代演进,也形成了本土化的华语特色。我国民间有一个规划华语的教育机构,在规范本地华语方面也做出贡献,加上我国华校在传承华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语言特色,这个特色正符合求同存异和从中精进的努力原则,展现了受多元化语言影响所迸发出来的语言生命力。

中华语文博大精深,因地域辽阔所造成的语言差异,正好是民族语言互补的文化资产,我们要让规范语言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就必须要有恢弘的气魄与宽大的胸怀,以接纳语言是处在多元化状态的事实,并尊重和接纳各种看似差异却具有特色的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语言之中,那么中华语言远在边陲也仍有勃发坚挺的生命力。

2017年1月17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传统节庆趋向式微

前几天是冬至,然而越来越少人会去关注这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大节庆。这种情况大概在城市地区尤其明显,当人们正在盘算如何欢度从平安夜到圣诞节,再到元旦一连串的假期时,已经没几个人会在乎冬至这一天吃了汤圆后就增加一岁的道理了。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节庆甚多,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除夕、春节、天公诞、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这些节日可说是自古以来不分籍贯的汉族的共同节庆。虽然各地风俗有异,然而庆祝节日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

马来西亚华人的先辈都从中国南来,后代子孙在这块赤道国土上也成为这里的国民,然而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没有忘记,各种节庆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成为这个国家的多元种族文化的一部分。

小时候和家人庆祝各个节庆,与现今的情况相比,这才感觉到过去的年代确实是气氛浓烈;才感觉到家家户户都在认真地度过每一个节日,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是从这些节庆中一一展现出来。

已讲不清庆祝节日原由

很多跟我年纪相当,或是比我年长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逢年过节才能够在饭桌上吃到鸡肉,饭后才能够吃到从国外进口的苹果和鲜橙,那种吃到嘴里的感觉,简直就是幸福的滋味。如今的鸡肉吃不出肉香味,苹果和鲜橙每天都吃得到,却少了幸福滋味。

有人担心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正走向没落,端午节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变成月饼节、冬至变成汤圆节,总是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因为现今工商社会的生活步调不同于过去,再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华人对于本身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意识也渐渐地淡薄了。

我们已经讲不清庆祝这些节日的原由,反而在西方情人节到处看到巧克力、母亲节到处看到花束、圣诞节到处看到圣诞老公公,甚至在圣诞节前三天的冬至,人们只知向亲友预祝圣诞节快乐。

人们会清楚知道圣诞树的顶端那颗星是伯利恒星,却已经没有人知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中国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并俗称冬至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而这个节日习俗传承已近三千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谁去理会呢?

2016年12月27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从庆祝屠妖节谈开

这些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庆日,已经成为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庆祝的节日,诸如华人的农历新年、穆斯林的开斋节,兴都教徒的屠妖节,还有基督徒的圣诞节等,都成为我国人民普遍重视的节庆。当然,再加上商业炒作,这些传统节日也成为商品促销的最好机会。

屠妖节前夕,当墙上时钟的指针搭正午夜十二点正,就听到整个住宅地区鞭炮声不绝于耳,那连绵不绝的鞭炮声,此起彼落,竟然可以连绵不断长达整个小时。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开斋节前夕,那鞭炮声之猛烈,简直不下于华人庆祝传统农历新年的情况。

谈到这里,想到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文化其实一直都在互相影响着,每一个民族的节庆,所迎接的方式,竟然是一样的,然而谁不知道燃放鞭炮这习俗,是来自华人传统文化呢?

小时候过新年,总听说警方禁止人民燃放鞭炮,甚至列为犯法活动,然而华人并不因而停止燃放鞭炮,各种各样的爆竹和烟花,仍然出现在大街小巷,过新年没听到这些声音,还真没意思啊!

如今我国各族人民杂处的城镇,每逢节庆,大家都理所当然地把鞭炮和烟花都拿出来,尽其所能去为节庆营造最热闹的氛围,从来没有人会去埋怨午夜时分的宁静被破坏了,反而心中浮现了一种普天同乐的愉悦。试想想,这不就是各族文化互相影响所出现的可喜现象吗?

屠妖节是全世界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徒所重视的节日,又叫排灯节、万灯节、印度灯节和光明节等。这个节日强调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着重内心之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庆背后,必定有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底蕴,它必定有人类追求美好、憧憬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各民族不知携手走过了多少历史岁月,在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里,早已不知不觉培养出多姿多彩以共存共荣的思维观念,可是我们却不自知,这些我们不自知的思维观念,早已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人民的遗传基因。

屠妖节当天,戏题一联以自娱,曰:“屠妖兴国运,荡寇镇民心”,愿马来西亚驱走黑暗,迎来光明,明天会更好!

2016年11月1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学校是文化摇篮

在华教界常听人说学校是文化堡垒,族魂林连玉就曾经说过:“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因此,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我曾和某所马来友族的宗教学校领导交流时,谈到学校互派学生进行文化表演,我的兴致是很高的,因为脑海里闪过了很多表演节目,诸如二十四节令鼓、华乐、扯铃、武术、醒狮、中国各民族传统舞蹈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文化表演,在独中校园里,是普遍常见的,在华社一般场合里,都可以轻易看到。

我提出两校在文化表演活动方面多交流,在不同族群之间必定能够产生良好的沟通和影响作用。然而,对方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们的学校并没有这么多具有马来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他们的话引发我思考,原来独中经历多年的奋斗,在捍卫民族文化的工作上,确实是做得比这些马来私立学校来得到位。

还记得小时候,在庆祝农历新年期间,华社要表演醒狮祥龙,必须要获得政府有关当局的准证,才可以放心表演,心想为什么总受到官方的约束?心里很不是味道!然而,华社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耐着性子去克服各种阻难,如今可好了,华族的传统文化表演已经不再是一种“禁忌”了。

文化技艺让教育内涵扩大

华社坚持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从华团机构到民间文化组织,接着进入华小、独中,和国民型中学,最后学校成了汇聚学习各种传统文化技艺的根据地,而独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独中坚持传承华教,也把传统文化技艺吸纳进来,这些传统文化技艺因而形成了学校和华团之间的联系媒介。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内涵也因而扩大了,因为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也从各种传统技艺的学习中,认识和传承了中华文化。

当看到马来民间的宗教中学无法展现精彩丰富的马来民族传统技艺时,我们要为独中成功作为文化堡垒感到庆幸,尤其更要感恩前辈的高瞻远瞩,在捍卫民族语文作为华校特征的同时,清楚意识到传承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这就造就了华校的文化风范。

这些日子,我从马来民间的视角来看独中,华社捍卫民族教育作为文化堡垒,我认为还不够,独中应该要把眼界抬得更高,格局放得更大,就像二十四节令鼓当年从独中的校园出发,如今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技艺,从堡垒到摇篮,展现出独中的文化活力。

2016年10月18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被埋没的历史

在北马吉打州中部姆拉河支流峇都河畔,经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终于断定当地受印度影响的布央谷文明存在时间,最少提前至公元3世纪。然而很多人对这个古老文明并不了解,也少有人热情洋溢地畅谈吉打州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古文明遗迹。

吊诡的是来自不同种族的马来西亚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古文明也没有太多的认识,很多人由于受到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只能片面认识回教文明和盛极一时的马六甲王朝而已,还以为自己的国家并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古文明,反而对马六甲王朝灭亡后的欧洲殖民历史了解较多。因此,我国人民在自己的国家似乎找不到太多历史优越感。

我国印度友族对自己的祖先曾经在东南亚地区开疆辟土,尤其是对将近两千年前印度古人在吉打所缔造的印度古国不知作何感想?反观我们华人,自称炎黄子孙,从中国到海外的中华民族儿女,都对中华历史存有高度的自豪感,甚至还能知道三千多年前周朝初年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对每个朝代还能知道个大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向来重视历史道统,历代王朝设有史官,每一个王朝在灭亡后,后人都保留了完整的前朝历史,后来累积成为所谓的《二十五史》。

我国历史为政治服务

印度人则不然,自古以来对历史的观念不像中国,同样具有几千年历史,并没有发展出像中国重视历史道统的文化底蕴,所知道的历史,往往神话色彩甚于历史传述。至于我们国家,碍于政治和种族问题,也影响到历史观,而历史却为政治服务,人民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既不完整,也不客观的历史教育,这也难怪布央谷遗留下来的印度古文明历史,会遭到别有居心的人士刻意回避,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倘若我们的当政者能够多懂一点历史,就可以坦荡荡地告诉国人,布央谷的印度故文明是印度海外古文明的源头,连印尼爪哇岛中部的七级婆罗浮屠,还有柬埔寨的吴哥窟,还是布央谷印度古文明的后续呢!

2016年9月27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去学堂见先生

“今天我去学堂见先生。”“书馆里的先生来了!”

在我们华人的生活圈子里,如果您讲闽南话、广东话或潮州话,通常会把学校称作学堂,把老师称作先生,管他是男是女。在怡保地区,当地的粤语甚至还保留了“书馆”这个称呼。

如果您到了台湾,在台语(也是闽南语)中,学校就是学校,老师就是老师,到了香港,粤语大概也是如此,偏偏马来西亚的华社还保留了这么古雅的称呼,听起来倍感亲切。

考诸歷史,中国自十九世纪末即兴办新式学堂,办学模式主要借鉴於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最早出现的学堂是创立於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与武汉大学前身的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的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日常生活沿用古代词语

“学堂”一词最早出自酈道元《水经注》,那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然而作为学校的旧称,则始於清朝光绪年间,也只不过是百多年的歷史而已。清末革命家秋瑾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写道:“生了儿子,就要送他进学堂,女儿也是如此。”五四文学家冰心在《两个家庭》写道:“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

至於“书馆”则更久远,大约两千年汉朝时的王充,就已经在他的著作《论衡‧自纪》提到,“八岁出於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謫,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清末大儒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则指出,“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頡》、《凡將》、《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古代的书馆,就相当於现在的幼稚园!

还有那个“先生”,自古以来,也用作称呼老师,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祭妹文》中有一段文字,就如此称呼,“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沿用古代词语,这种超越古今的词语用法,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我们却不自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啊!(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2015年12月29日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槟城人要有海洋精神

在槟岛工作,不知不觉已两年。这两年来的各种生活上接触,渐渐感受到原来岛上人们的“岛民心态”是怎么一回事。

我的家就在大山脚,却有很多来自槟岛的朋友,回想起几年前曾邀约岛上的朋友来我家聚餐,可是朋友却说了一句:“我不识路,我是`过港死’。”我才知道他一年难得几次离开槟岛,对岛外的世界不太了解。他才40岁,是人们所谓的典型岛民,像这样的岛民,在槟城何其多啊!

又有一次,学校参与一项跨校大型活动,活动地点就在大山脚,我问了一位槟城同事,起初他很有兴趣,后来问起地点,我说是大山脚,他突然叹了一声:“这么远!”

再观察我的学校里学生,很多在毕业后,大都宁愿选择留在槟城谋生或升学……。

现代化城市保留传统氛围

槟城这两百年来,从英国殖民地时代,到建国以后,在政经文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是国内外人 士喜爱的城市,甚至被誉为世界十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说实在,槟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岛,被誉为东方之珠,岛上的乔治市在国际上是一个受人瞩目的国际都会,加 上拥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年前更被联合国文教科组织评为古迹城市。

因此,我常笑称槟岛人一辈子可以不必离开这座岛屿,因为吃喝玩乐、生老病死,都尽可在岛上完成,这就是槟城人不喜欢离开岛屿,宁愿当岛民的其中一个原因。

有一次在周会上,我向学生们谈起槟城给我的印象,为了激励学生,我提出了槟城人要有“拥抱海 洋”的精神,我说我们脚踩在这座岛上,如果只能低头看,就只是一块弹丸之地而已,如果我们举目远望,原来岛的四周被海水包围着,除了对岸的威省可以看得 见,其他的角落,所看到的都是茫茫的海水,我们的视野是广阔无边的,我们立足在岛屿上,应该有放眼四方的胸怀。

槟城由于独特的文化背景,缔造出一个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却保留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传统氛围。在这座岛上,看到现代化的城市街景,糅合了古朴的市井风貌,来到这里的外地人,都自然而然地在此流连忘返。

然而,我仍要叮咛我的学生,在这座美丽的小岛上生活和学习,既然有了立足之地,就要抬头挺胸,敞开胸怀拥抱海洋,做一个拥有海洋精神的岛民,才能继续加强面对未来的竞争力。

 

27-10-2014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入遗后应留下甚么?

2008年对乔治市和马六甲这两座马六甲海峡旁的城市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两座城市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国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

这几年来,两地州政府为了维护这项难得的荣誉,必须极力捍卫古城的面貌,尤其对建筑物的维护,更是立下法规,严控人民随意更改古迹区内的建筑物外貌和内部结构。

入遗前一年,我离开槟州,开始在中马定居生活,若干年后,又迁居槟州,后来还在槟岛上工作,才知道原来申遗成功的日子已列为公共假期,而且每年还大事庆祝。

自从入遗之后,乔治市的城市风貌的确越来越迷人,从市区内越来越多的廉价客栈,以及到处都是新式咖啡店,又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州及外国人士来到这里旅游,可知槟城越来越有活力,也可见当年申遗的努力,为现今创造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新局面。

保住人文风貌精神成考验

当年向联合国申遗,此事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获得批准,然而成功申遗,又面临另一个问 题,就是要如何保住这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和精神,才是真正的考验。倘若州政府和一些维护古迹的非政府组织对古迹维护不力,纵使成功保住了古迹城市的外表, 然而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那也保不住古迹城市的地位,随时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回这项荣耀。

对了,就是人文精神!要维护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并重新树立这一座城市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人文下手,走在乔治市街道上,看到很多友善市民,热情地为外地人士指点迷津,那是一件很窝心的事。这是一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不是关键因素。

如果走在古迹区附近的一条俗称“书局街”的街道上,您会看到好几间书局的招牌,老一辈的槟城人 对这几间书局都很有印象,然而如今这些书局已经不复当年,有者也关门大吉了,爱读书的人去了哪里呢?还有古迹区内的华小,曾经繁盛一时,如今变成了微型小 学,处境堪忧,这里的居民又去了哪里呢?

当我们看到一间又一间老式建筑物,变成了廉价客栈,有者变成了新式咖啡店和酒廊,的确吸引了外 地游客在此流连忘返,这一座城市的精神其实已经在转变了,跟当局要维护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越离越远,像这样的古迹城市,最后还剩下甚么值得当地人们引以 为傲的文化遗产呢?这一个疑惑一直深藏在我心里。

在古迹纪念日即将到来之前,我突然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是否杞人忧天了?

 

16-6-2014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金字招牌

回想少年时期读报纸的时候,至今还能记得的华社一谈再谈的课题,这些课题成为华社各种场合发言人的开讲必谈话题,一是呼吁政府删除《1961年教育法令》中不利华教的条文,另一是招牌的中文字形大小问题。

那个年代,走在街道上,看到的商店招牌,如果是华人开的店,中文字形都是明显大的,可想而知当年华社对于中文招牌的情意结,是多么的执着,对于政府限制中文字形的大小,总要计较到底,在报章上读到这样的声声呼吁,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如今走在街道上,看到那些中文字形明显大的,都是当年的招牌,从这些招牌,可以看出大多数属于 传统的生意,那些已经褪色的招牌,混在新式的招牌之中,形成了强烈的新旧对比。只要去过商业广场,或是在新市镇的店屋,会发现许多华人开设的店铺,有些招 牌都已经弃中文不用了,要不然就把中文字形缩小到不明显的地步,作为点缀而已。

朋友对我说,现在许多华人对招牌中有没有中文字形,已经不那么在乎了,有者甚至认为招牌中出现中文字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行为。

中文越来越不明显

站在街头,看到这种现象,再回想我小时候读报纸所知道的华社诉求,颇多感触。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几个会跟你讲甚么华文教育,谈甚么中华文化,对中文的热爱,已经不是当年那种悲壮式的热衷。

更甚者,我们已听不到有人会为了支票能不能写中文而大惊小怪了,纵使有些银行仍然接受以中文书写支票,也没几个人会再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了,而且会用中文来签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正走向一个使用中文的大好时代,可是中文在我国已经不再成为标榜华人民族色彩的有力凭证。过去捍卫中文是因为中文随时会被外力消灭,因而激起了民族豪情。如今各族人民也来学中文,主要是因为看到中文的经济价值飙升了,管他甚么文化内涵。

前两天我去逛商场,一位向我推销汽车的印度青年,在讲解完毕后,递上一张名片,原本不需写中文 的名片上,竟然出现“安东尼”这中文名字,我不禁莞尔一笑,对这名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许多华裔青年,当为自己安上一个洋名后,能不写中文,就尽量 不写,以免影响了名片的设计感。

我想,商店招牌没有出现中文,或是中文越来越不明显,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心态,我们只好去接纳它。(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9-6-2014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

论新年

又是敲锣打鼓,迎接农历新年的时候了。农历新年是华人世界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在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里,华人的农历新年,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层面最大的民族节日。

从小到大,我们都已经习惯说过年,然而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有人把新年说成春节,想来想去,大概是这几年受到中国的影响吧?

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这个名称对我国华人来说,毕竟没这么普遍,人们的习惯口语,也不会把过新年说成过春节

人们常说,我国华人保存和发扬华人文化,在各国华人当中,堪为表率。这样的盛赞不无道理。就以农历新年为例,我国华人确实保存了庆祝新年的文化精髓,把节庆的意义烘托出来,甚至也影响到其他的族群。

两千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对字作了解释,年者,取禾一孰也这个字,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显示,上半部是,下半部是,最初的本意是禾谷成熟,人在负禾,换言之,就是年成,五谷成熟。

新的时代  新的意义

古人对字的解释是多么的生动啊!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走过了五千年,我们口中的大肥年、丰收年的意义,就在这个简单的字形中表露无遗。我们再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新年歌曲中,发现这个字一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至于春节,古代指的是立春,今指农历正月初一。如果用春节来替代新年的意义,似乎还无法涵盖,然而,如今人们也把春节的范围涵盖了整个农历新年的意义。

我们已经步入工商挂帅的社会,然而我们仍然保留了农业时代那种朴素的对年的期盼,虽然农历新年被染成红彤彤的社会景观,人们口中离不开恭喜发财的庸俗贺语,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个农历新年也让人们学会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表现,并在这个充满喜乐的日子里,大家展望另一个新的起点,为平凡的日子创造一个新的希望。

从古至今,人们在庆祝新年的时候,已融入越来越多的节庆意义,这个农历新年在新的时代里,人们继续赋予新的意义,这个节庆的精神不变,意义却历久弥新。

(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文化的力量

上个星期在大山脚出席一项丧礼仪式,这是潮州民俗的丧礼,从超度亡魂的方式来看,确有特色,心想到了廿一世纪,潮州民俗的丧礼仪式还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种文化现象在潮州人的生活圈子里,还能起到维系人心的作用。
出席过潮州人丧礼仪式的人都应该知道,整个丧礼仪式中,最核心且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斋醮和潮州戏剧可以融合在一起,打斋的法师同时也是演员,家属成员既是观众,也是戏剧中的角色。
我不是潮州人,虽然听不懂丧礼中的潮剧唱词,但从观赏整晚的“演出”,知道剧中的大概内容,不外是剧中的孝子感念亲恩,上山采药为亲人医病,遇到了种种阻挠,后来以真情化解了各种阻挠,然而亲人毕竟挽救不回,当一缕幽魂在地府中遭遇种种的阻难时,剧中的法师就协助破除了各种考验。这出戏虽然剧情简单,但也唱了一整晚。
当晚从报章上读到槟城在申遗成功后,地方上的议员为了中文路牌的名称闹得鸡犬不宁,沸腾不已,心想还有什么事情能比民间能够保存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更重要的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现今华社各个籍贯的族群,常见的丧礼仪式,都是非常平淡,传统一点的话,就是请道士来打斋,不然就是遵行佛教仪式,偶尔会看到一些佛教团体的人士来诵读经文而已,没有太大的特色。唯独潮州人的丧礼仪式却显得非常独特,能够将潮剧文化和丧礼文化融为一体,死者的家属,无论是老中青,都能配合剧情,引出失去亲人最深沉的悲痛,家属成员配合戏剧的需要,在一些关键情节上回应剧中角色的要求,戏里戏外相互回应,这样的丧礼仪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时代的演进,许多过去陪伴人们成长的地方大戏正在没落中,过去的年代,华人庙会在酬神时,都会聘请剧团来演出,诸如福建人的歌仔戏、广东人的粤剧、潮州人的潮剧,还有其他的布袋戏等等,如今除了年迈人士之外,大概很难吸引人们去观赏。
几年前我曾经路过槟岛的广福宫,正巧那时候庙前在演布袋戏,全场观众除了一个眼神充满好奇的小孩之外,另一个观众就是我。如果到槟城一些著名的庙宇看一看酬神戏,能够让观众席爆满的,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越来越多人不仅看不懂在演什么,甚至也没有耐心去欣赏剧中角色那慢条斯理的演唱,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戏剧内容和他们的生活圈子没什么瓜葛,那种戏剧的呈献方式,也不是他们想要欣赏的。
然而,一旦失去了亲人,那种锥心刺骨的悲痛只有本身能够体会,而在潮州人的丧礼仪式中,原本就以潮剧的表演方式进行斋醮的礼俗,正好形成了一个这个组群的文化特色,让我们惊叹原来在潮州人的文化中,戏剧除了有娱乐和酬神的功能之外,原来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把潮剧的部分表演内涵融入了丧礼仪式中,充分体现出这一个族群对文化和艺术的独特观点,而且还能通过时代的考验,成功保存了这一项难得且独特的礼俗文化。
如果问我国华人文化中,什么文化还能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其中一个就是潮州人的丧礼仪式,这一项丧礼仪式,它充分展现了潮州人的文化内涵。如果槟州的地方议员要在人民面前大谈多元文化,除了坚持要在街道上挂上中文路牌之外,是不是可以虚心走进民间,去了解我们的华人文化,并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扩大介绍给全国的人民了解。岂不甚好?
28-7-2008
29-7-2008发表于《光明日报》

新形势下宗乡团体的功能与定位

王增文

一、缘起

在全球华人世界中,除了中国和台港澳地区之外,我国是唯一拥有完整华社结构的国家,华人在我国政经文教领域方面,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东南亚诸国的华人社会相比,我国华人至今之所以还能够保存比较完整的民族文化,也拥有比较完整的华教体系,这都取决于我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府,而且华人的数量在国家总人口中,虽说比例逐渐减少,但比起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还不至于沦为任人宰割的弱势民族,因此,我国华人还能够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特征,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存空间,关键在于华社团体的存在与发展起了作用,而宗乡团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

我国华社最早的形态是侨民社会,早在十九世纪末,正当中国清朝末叶,大量的福建和两广地区的东南沿海一带人民为了生计,纷纷投奔怒海,来到东南亚谋生,而马来亚就是当时其中一个较多华人落脚的地区。处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华人要在这里安身,于是乎出现了血缘性、地缘性的宗乡团体,为乡人服务,照料彼等生老病死的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华人从过去的“落叶归根”,变成“落地生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争取成为我国公民。宗乡团体的社会功能与定位在这半个世纪以来,受到时代变迁的考验,因此不得不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的发展风貌。

二、宗乡团体的社会功能

宗乡团体在我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华人从过去的侨民,变成现今的公民,生活形态已经有别于过去的年代,宗乡团体在受到时代变迁的冲击中,有者走向没落,从领导层的老化现象来看,就可见一般。然而探讨宗乡团体当前所能够维持的组织功能,大致上可从以下几点切入讨论:

甲、 维系乡情

我国华人先民从中国南来,至少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过去这里的侨民社会和中国原乡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中国的时局变化一直牵动着侨民社会的脉搏,固有的“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思想,影响侨民把中国视为“第一故乡”,即使在侨居地繁衍的下一代,也依然延续前人的侨民思想。查考中国清朝后半期到民初的历史,清末出现革命和保皇两派的斗争,在中国海外地区,一直牵动着侨民的心,也因而形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国政府奉华侨为革命之母,尔后中国受到日本的欺凌,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战火激起了海外华人的“爱国”心,促使他们纷纷投入抗日的行列,与“祖国” 同生死,共进退。至于二战之后的国共内战,也深深影响了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这种情况一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才渐渐改观。

虽然中国在近代遭受了许多苦难,然而在民族认同方面,海外华人还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信仰,从这个角度来看,侨社中的地缘性和血缘性团体,正好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过去的宗乡团体虽然受到民间会党组织的影响,各种籍贯的族群基于本身的生存利益,都各谋其政,但对于保存个别族群的文化习俗,却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现象也曾经导致不同族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华人渐渐摆脱了帮派对立的局面,然而宗乡团体的存在意义并没有改变,甚至对往后个别族群的自我认同和民族精神的整肃也产生了影响。当华语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后,我国华社也因应中国的语文的发展,接受华语作为我国华人的共同语言,因此各籍贯族群的语言隔阂不复存在,当面对国内其他不同民族的政治冲击时,作为“华人”的共同意识也渐渐趋势成熟。即便如此,华人的宗乡观念还是继续保存,与我国各个籍贯的乡人致力于形塑“马来西亚华人”并没有产生矛盾。换句话说,维系乡情对宗亲团体来说,仍然是一项主轴观念,迄今不变,也没有影响到各个籍贯的华人走向团结之路。

乙、 成为华教后盾

我国的华教算是海外中华文化的奇葩,它存在已久,根据文献记载,发展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拥有1287所华文小学、60 所华文独中,3所民办华文大专,构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完整华教体系,在全球华人世界中,是中国和台港澳地区以外,保存华教体系最完整的海外国家。

然而,华教在我国仍然受到各种教育政策的考验,这一千多所华校,由于受到政府政策的偏颇对待,尤其那六十所华文独中,至今仍然要依赖广大华社群众不断地捐输,才能够继续谋求发展;这也证明我国华人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里,一方面没有放弃争取平等发展华教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华教需要长期依靠华社的关注和支援,才能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宗乡团体向来就有支援华教发展的优良传统,我们从很多华校的建校历史中,知道宗乡团体其实是催生华教的关键因素,在众多华校的赞助团体中可见一般,因此宗乡团体可说是华教的奠基者,也是华教当然的守护团体。

因此,宗乡团体仍然必须延续过去兴学办学的优良传统,成为当前华教强而有力的支援力量,尤其在经济方面的支援更是迫切,宗乡团体的领导人要树立支持华教的观念,因为支持华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最实际的表现,也是宗乡团体能够继续发挥团体功能和价值的最佳途径。毕竟,重视教育本来就是华人的历史传统,有道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此之谓也。

丙、 社会关怀:生老病死

考诸历史,华人从中国南来,离乡背井,在生活上面对诸多的考验,而宗乡团体基于维护乡民的生存权益,本着特有的“社会关怀精神”,极力为乡民服务,这其中包括照顾乡人的“生、老、病、死”。

当前许多宗乡团体在照顾乡民的福利方面都有所表现,诸如乡民亡故,有些宗乡团体都有自己的墓地作为埋葬之用,有者也把关怀的范围扩大到医疗保健方面,造福病黎,这种高度的社会关怀,正是宗乡团体最有价值的精神体现。因此,宗乡团体要继续保持它的存在价值,还是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开拓它的功能价值。

丁、 支持文化研究工作

华社要提升文化水平,必须要有研究本身文化的能力,这种研究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文化工程,华社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为我国华人文化进行研究,这对充实华人文化内涵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为了要促成华社民间的文化研究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有关的研究工作,宗乡团体作为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团体,应该尽最大的努力领导华社探讨如何在提升华人文化水平,因此,鼓励我国华社的民间学者从事华人文化研究工作,是当务之急,我们乐于看到部分宗乡团体表现出支持文化出版及研究工作的决心,但目前还未形成普遍的风气,仍有待继续努力。

三、以传承文化为定位

宗乡团体在发挥本身的社会功能时,除了实现保持族群特征的基本目标之外,也在照顾族群的生活福利方面做出了贡献,直到如今,它在我国华人社会中虽然渐渐趋于老化,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功能价值。

时代的变迁,导致宗乡团体在新一代的华人心目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越来越多的专业团体出现之后,宗乡团体较少受到年轻一代的关怀,因此,宗乡团体的领导层必须提高其素质,以提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经营策略,才能吸纳新一代的华人子弟去推动宗乡团体的发展前景。

在探讨宗乡团体的发展前景问题时,必须对宗乡团体本身的定位有所了解,而宗乡团体在过去的年代,无论是血缘性或地缘性的团体,它所关怀的工作范围,其实都离不开维护族群文化这一个板块,因此,宗乡团体在未来仍然要以“传承文化”为思想主轴。

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虽说官方极力维护和发扬马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仍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宗乡团体可以在丰富华人的文化内涵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能促成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绽放出缤纷的色彩。

四、小结

宗乡团体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在维护我国华人的民族文化特征、推动社会关怀工作,以及促成我国的多元文化面貌方面,其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华人在这个国家面对多大的冲击和考验,它仍然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是除了可以继续发挥团结乡民,敦亲睦邻的社会功能之外,它还具有高度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政治的生命或许是短暂的,它取决于政治人物对民主和法治的掌握能力,然而文化的生命是永恒的,宗乡团体在探索本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实在无法回避传承文化的责任。

宗乡团体在我国众多的社团组织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它在维护个别族群文化的同时,也在充实我国华人整体的文化内涵,它和一般的文化团体不同的地方是它承载了一个族群的文化,换句话说,它本身不仅要成为一个发扬者,也是一个族群文化的中心点

另外,在我国这个多元民族的社会中,宗乡团体固然要维护个别族群利益,同时也要负起指导乡民效忠国家的重任,然而它的角度必须是不偏不倚的,决不能沦为政治党团的工具。至于从传承文化这个角度来看,宗乡团体须与捍卫华教的专业团体站在同一条阵线,当华教受到各种不利政策的对待时,它必须勇于站在最前线,成为支援华教的坚强力量。

我国宗乡团体在传承中华文化和捍卫华教权益方面,应该有能力为全国华团组织立下楷模,尽管宗乡团体见证了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它还是可以像老梅树发出新枝芽一样,历久而弥新。

24-3-2007

(本文荣获大山脚韩江公会青年团主办之第27届华文征文比赛公开组特优奖)

从中国保存传统节日谈起

最近中国政府决定将民间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件事令人回想起两年前韩国决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江陵端午祭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中国政府表示韩国风俗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华风俗的端午节毕竟不一样,风波才告平息下来。

经过这一起事件后,中国政府今年为国内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这一项举措虽然来得较慢,但毕竟显示了中国政府对维护本身传统节日的决心。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历史悠久,祖先固然留下了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可是有些传统节日逐渐受到民众的漠视,人们情愿掏空心思去庆祝西洋情人节,而忽略自己有一个比西洋情人节更浪漫的七夕节;宁可刻意模仿圣诞老人,却不知道自己也有个跟圣诞节同样具有高度宗教意义的中元节盂兰盆会,那可是中国道教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美丽结合下的传统节日。

中共建国以来,中国人一年之中,大概已经习惯庆祝三大节庆,那就是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因为这三大节日是人们享受连续多日假期的喜庆节日。至于其他的传统节日,大概是可有可无了。因此,中国政府如今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内而言,要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外而言,更要表明中国对维护本身传统文化的决心。

中国国势崛起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固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简直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不仅让全体中国人感到骄傲,也令海外的华人世界与有荣焉。然而,中国政府对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方面的表现,还是不够理想,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发现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2003年已被蒙古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印尼也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此外,与评书、大鼓齐名的一种新疆说唱艺术—“阿肯弹唱200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申报,还有新疆地区的玛纳斯(三大游牧史诗)隔年又被吉尔吉斯斯坦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马头琴、皮影戏、阿肯弹唱,再到马纳斯,都先后被邻国占了申遗的先机,成为该国的文化遗产,对中国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国华社积极发扬传统节日

如果拿我国和中国相比,我们会发现,我国华人社会在维护本身的传统节日方面,很早就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这些观念融入其中,即使一些传统节日并没有获得官方的维护,但是民间人士基于文化传承的信念,以及行使本身的文化习惯,很自然地将之延续下来。

当然,在传承过程中,确实要面对文化糟粕的客观问题,但是民间还是有能力进行适当的倡导,有些还引起了其他友族的共鸣,如中秋节时提灯笼和吃月饼,农历新年时互相祝福和拜年,甚至华人庆新年时发红包的习惯,影响了马来人和印度人,他们也把发红包的文化融入我国伊斯兰教徒的开斋节和印度教徒的屠妖节等节庆活动中,如今只要是马来西亚人,谁不晓得红包为何物?

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级或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固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政府和民间要如何将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发扬光大,以巩固人们的对节庆的信念,这样才能真正落到保护文化这个层面,以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此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要想找回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却应了2500年前孔老夫子那一句礼失求诸野的话语,导致他们在文化面前,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向海外的华人世界或周边国家寻根,那真是尴尬无比的事啊!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王增文‧2006/05/29

从璩美凤演唱会谈起

璩美凤性爱光盘曝光之后,全球华人都对观赏有关光盘内容趋之若鹜,唯恐落后于他人。许多人观赏(应该是偷窥)了那一对男女的苟合行为之后,有者大呼过瘾、有者平淡以对、有者大肆批评、有者自惭形秽”……,不一而足。

璩美凤经历了这一事件,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她的心灵所受到的严重打击,其伤害程度简直是无法形容的,如果璩美凤因而走向死路,大概很难激起世俗人的更大的反应,偏偏璩美凤却勇敢地活下来,反而还在事件过后利用约两周的时间完成了一部《璩美凤忏情录》,除了台湾地区,该书在我国势必引起热卖抢购,其它地区的反应更是可想而知了。

最近狮城有人邀请这个苦命女来登台演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社会人士对这一起演唱会事件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关舆论的热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其它重要的国内外新闻,一时人人乐道,对璩美凤这个女人也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幻想。

璩美凤何许人也?其魅力竟然大到无法挡,我想不仅仅狮城人对璩美凤深感兴趣,如果她也能来我国,大概本地华人都会像狮城人一样失态般抢购演唱会入场券,只为一睹伊人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狮城人会对璩美凤产生这么大的反应呢?从传媒所刊载的新闻去了解,除了卫道人士的不齿眼光之外,也有一些另类的看法,无非是为维护璩美凤而言之似乎有理,但尚有待斟酌的论调而已。本文不打算对璩美凤这个人做出任何批评,只想对当今人们想一睹璩美凤风采的行为略作探讨。我认为可以从下列两点来进行探讨﹕

一. 偷窥心理的深化﹕偷窥本来就是人类一种本能性的反应,只因个人素质不同而有强弱之分,璩美凤光盘之所以会引起广大人们的注意,甚至冒着风险去购买有关光盘,只为满足个人偷窥的心理而已。如今被偷窥的女主角从偷窥者的电视荧幕上活生生地站在舞台上任人观赏,从看到她本人到回想所看过的光盘内的种种风情,应该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至于她的歌唱得好不好听、对本身遭遇的叙述动不动听,其实是不重要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稍加揣摩,则可以得知矣!

二. 怕输心理的作祟﹕狮城人怕输文化向来为人所垢病,从数年前该国人民为了抢购哈啰吉蒂猫而丑态百出,令隔岸的我国人民咋舌,一时传为笑柄。如今又有人为了抢购璩美凤演唱会入场券而场面失控,买娃娃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看性爱光盘女主角现身说唱呢?即使入场券的价格卖得再高,也是有很多人乐意购买。于是,原本忐忑不安的偷窥的心理不知不觉中化为一股竞胜之心,输人不输阵,不看白不看,看了再说嘛!

对于璩美凤因被人偷窥而走红,如果不是因为有太多无聊人的变态心理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效应,狮城人就不会继遭吉蒂猫征服后,又一次引来国际人士的嗤笑!

1-4-2002